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流方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大任。

我們是否“真”?知識分子可以懷疑一切,但是他不能懷疑真理。什麼是真,這一點他們應該知道,但是更重要的是堅持真理,堅持說出真話。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

知識分子已決不是那些做著“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式的文人舊夢,停滯在書前而毫無一點社會責任感的人。

論文已死,學術將亡,教育制度該不拘一格

繼東北財經大學曝出“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事件後,上海一位博士研究生又發現一篇更牛的論文抄襲事件,除了“致謝”不一樣外,兩篇論文的全部內容一字不差。

近年來,教授與研究生數量共長、論文與學術成果齊飛。但細看一下這些“成果”,東摘西抄者有之,膠水加剪刀者有之,剽竊抄襲者有之,請人捉刀者有之,瞎編亂造者有之。東方論文大國崛起的“捷報飛來”,只能“當紙錢”,燒給在論文豐收中死去的中國學術。

論文“垃圾化”由來已久。

且看那些學生們:

考研的門坎,進出兩扇門就是英語和政治,捨本求末,並不注重學生的學術水準。政治這玩意兒簡單,思想政治歷來是灌腸式的教條,考試時“八股”一下即可,所以英語最重要,只要英語好,過了四級六級八級,便坐上了碩士直通車。准入後,大學生活就輕鬆了,學分人情化,一旦考砸,和老師熱線聯通一下,聯絡聯絡感情,能放則放;畢業論文麼,基本上湊足字數,場面上過得去,碩士帽子便向你招手,“恭喜你畢業了!”

畢業論文可以說是荒唐的三年的荒唐的總結:素質好一點,就是東拼西湊,剪刀加膠水,組裝成稿,完成了“成果個人化”;素質差一點,就直接叫寫手,付錢若干,可以批次生產,網上不少寫手竟以此為業,生意興隆。素質更差的,剽竊一下,全文抄襲,換個名,就大事告成。

所以,很多學校,所謂的研究生、博士生,認真搞學問的麟毛鳳角,混文憑的多如牛毛。更誇張的,很多學校很有市場經濟頭腦,出售“文憑”,政府領導、企業經營者,付錢若干,便證書到手。可見,論文“垃圾化”學校擔有很大的責任。

再看那些教師們:

評等級的教師論文就是門坎。我愛人就是英語教師,今年要評講師,評講師就得有成果,這成果就是發表學術論文若干。她經常納悶,英語教師的成果不就是帶好班,讓學生多過等級考試嗎?沒有論文再有本事,也得淘汰,即使是你孫悟空,就比不上有“成果”的豬八戒、沙和尚。

我愛人無奈,認真寫好論文,就得找發表,但是不出版面費是絕對發表不了的。她終於找到了門道,高興的對我說,“一類期刊,500元一篇,來者不拒”!學術雜誌真是生財有道。

有些教師鍍得金身,晉級成功,成為教授、專家,就功利性很強,儼然以“BOSS”自居,到政府或者院校弄到若干個“指標”,申請到專項資金後,成立課題小組,開始分包,接下去工作就是他門生的事了,經過複製、貼上;拼湊、組裝,砸出塊“磚”來,說是“成果”,錢財到手,專案分成,皆大歡喜。一言概之:專家砸磚,砸死學術,抱回金磚。

這些事情我看得多了,比如浙江大學旅遊學院周玲強教授做《中山中路旅遊指導規劃》,看到設計文字的電子稿,暈死,到處都是“複製、貼上”的痕跡,也太不負責了。此人甚吃香,抱得政府專案金磚無數。

最後,反思一下素質教育:

我們提出素質教育已經很多年了,素質到現在,沒有素質出諾貝爾獎;素質到現在,教育仍然是應試教育,根本不是培養人。培養人麼,求真、求善、求美是基本要求吧。而我們學校培養出來的人,為什麼“真”不起來,做起事來弄虛作假;為什麼“善”不起來,得勢者貪贓枉法,得財者為富不仁;“美”不起,相繼成為醜陋的中國人。這不能不說是個失敗。

其實,我們的教育喜歡“格式化”掉人才,不大喜歡劍走偏鋒的偏才。有做學術潛力的人卻非此類課程的成績不過關,拒之以門外。人才少,天才更少,我們總不至於要他們是全才。說說年輕一輩,韓寒吧他偏課的,七門功課不及格,卻文采出眾,深得人們喜歡。

關於中國教育“格式化”人才,我深有感受。大學時期,我特別喜歡搞比較文學的,閱讀大量的中外文學,並形成了不少的學術觀點,論文導師也垂青,喜歡點評我寫的文章,我也想繼續我的鑽研,但因為英語太差,便一票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