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的版式,順治時定為550字,康熙時增為650字,最後改作700字;將“文字獄”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直到二十世紀初,*、科學的思想浪潮滌盪中華,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才一改“萬馬齊喑”的局面。然而,中國文化又碰到一個生猛的強人——毛澤東,他發動了“*”革了“新文化運動”的命。
四、毛澤東與*
談到毛澤東的“*”,須從二十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說起。
“新文化運動”在中華文化史上被稱為繼先秦百家爭鳴之後的第二次中華民族文化的爆發。“新文化運動”得名於孫中山,思想主導者是胡適,執牛耳者是蔡元培,揮旗吶喊者是魯迅。一時間湧現出很多大家,相容幷包、思想自由,不僅僅泊來了*、科學的思想,而且本土的民粹思想、新儒學思想得到長足發展,應該說是真正的“百家爭鳴”:如改良主義者梁啟超、無政府主義者吳稚暉、三*義者孫中山、無產階級文化論者李大釗等等。爭鳴的氣氛也很濃,文化革命主將魯迅和主張文學無階級性的梁實秋筆戰八年,可謂是文化上的“八年抗戰”,兩人雖立場不同,但照樣可以辯論,出現文化史上少有的“大鳴、大放、大爭鳴”氣象。這個時期最難能可貴的是,湧現出一大批大家、泰斗:在國學研究方面有辜鴻銘、章太炎、王國維、陳寅恪、梁漱溟、季羨林等,他們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在文學創作方面有魯迅、林語堂、老舍、沈從文、張愛玲、巴金等,他們留下那個時代的思想軌跡、民生狀況;在思想建樹方面有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李大釗、張君勱等,他們紛紛提出建國綱領……可謂眾星璀璨。
“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是對國人進行“德先生”和“賽先生”以及個性解放與個體自由的思想啟蒙,這個啟蒙運動沒有被抗日戰爭打斷,在內戰中也在頑強的繼續。然而,新中國成立後“新文化運動”就急遽走向死亡,最後被一場更為波瀾壯闊的“*”革“新文化運動”的命,壽終正寢,成為歷史記憶。
說到“*”,就得談談共和國主席毛澤東。憑心而論,主席同志是偉大的,是最有骨氣的中國領袖,是在他的帶領下,偉大的中國人民在1949年建立起紅色中國,揭開了中國人覺醒的時代;是在他的帶領下,偉大的中國人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大慶油田等大型工業基地,成功研製確保和平的“二彈一星”……同時,也是在他的領導下,偉大的中國人民越過鴨綠江幫高麗棒子們教訓美國大兵,衝到珍寶島上槌擊蘇聯老毛子,跑過麥克馬洪線恫嚇印度癟三,駛到西沙群島擺平安南仔們,所謂武功赫赫,一下子令世界強國刮目相看。然而正是這個偉大的人物,發動了怵目驚心的“*”。
“*”的前奏是1957年的“反右”運動。“反右”是主席同志沾沾自喜的“設口袋,引蛇出洞”的陽謀,是他“鬥爭思想”中最為得意的傑作,一出經典“整人正劇”。表面上主席同志一團和氣、一片熱情,說文化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知識分子給黨給政府提意見。知識分子深受鼓舞,一腔熱情參政議政,“不合時宜”的提出要“*”、要“科學”,要“法治”,要反對“*”。其實,明眼人一看,“*”、“科學”、“法治”,這字眼哪是右派提出來的?應該說很“左”!結果是思想很“左”的知識分子統統打成了“右派”。
可憐的是那些善良的弱者,不但在批鬥會上被親友出賣,還得低頭認罪,承認“莫須有”的反黨、反政府、反人民的罪行。中國的一代知識精英就這樣淪為了賤民,從此走上一條萬劫不復的道路:要麼在殘酷批鬥中被打死,要麼在勞改農場累死,要麼在大饑荒中餓死,僥倖活下來的戴著右派的帽子不見天日。在一個沒有*與法制的時代,人的生命與尊嚴被恣意地踐踏。據官方統計有55萬人劃入右派,連後來成為共和國總理的*同志也劃為“右派”,成為“反黨分子”的一員。此時知識分子選擇“失聲”了。也就是說,反“右”運動將新生的知識分子被判處死刑,而執行這死刑的判決卻發生在“*”。
“*”好像並不是什麼陽謀了,說白了就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整人運動,當《人民日報》的《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出臺後,知識分子自然逃不了被無情打擊的厄運。當年魯迅先生批判舊社會是“吃人的社會”,而主席同志精心策劃的“*”就是“吃人社會”的最瘋狂的上演。主席同志先是動用革命熱情高漲的紅衛兵們清除掉劉少奇,接著扶持“四人幫”逼*就範,讓這位寫進憲法的“接班人”走上“起義”的不歸之路。“*”其實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