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它們開火時的威力是巨大的,甚至齊射的時候,會讓戰艦也向後產生移動。就在炮擊的同時,步兵們從船上用繩網下到小艇上搶灘登陸。然後他們從陸地上控制通向君士坦丁堡的通道,與此同時另外一側登陸的阿扎姆。突蘭沙蘇丹的敘利亞軍隊的步兵,同樣靠近了君士坦丁堡。
兩個方向的嚴格包圍,讓城中的十字軍以及拜占庭帝國的人們惶惶不可終日。他們向組建了新的“聖殿騎士團”的英諾森四世教皇求救,所有的人都認為如果有誰可以救君士坦丁堡,那麼就只有那位教皇了。因為所有的人都聽說過,他與那個被稱為“阿拉丁——阿卡德大帝”的,來自遙遠東方中國的皇帝,有著相當不錯的交情。否則那位皇帝殿下,不會在教廷軍隊在歐洲被打敗時,帶著他一起到達塞普勒斯。
而且這一段時間,他在塞普勒斯的時候也沒有閒著。畢竟,全世界基督教的教堂,依然是他的勢力範圍。在到達這兒之後,英諾森四世教皇很快重新建立了他的權威。不但包括神聖羅馬帝國,同樣包括了英格蘭、法蘭西以及歐洲所有的國家。與此相對應的是,從歐洲收上來的什一稅,又再度開始充斥了他的庫房。
而且因為與趙伏波的“協議”,歐洲的強大國家都已經開始公開支援教皇對於世俗世界某些方面的干涉。比如說,因為支援教皇掌握的“宗教裁判所”,那麼教皇對於各國國王的控制力下降,而且對於國王的人選他只有宣佈權,而不再擁有決定的權利。當然,這樣優惠的政策,僅僅只有“華夏帝國”在歐洲的盟友們才有資格獲得。
正是因為這些權利,所有英諾森四世教皇再度有了巨大的金額來組織起他的,新的“聖殿騎士團”。只不過此刻的騎士團,已經不再是騎士長槍與騎士劍的配合。它完全是火槍騎兵的裝備,也將會成為未來的神聖之國的主要武裝力量。至於神聖之國,不過就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的歐洲部分以及亞洲的很小一部分。
之所以如此分配,是趙伏波絕對不會允許如同突厥這樣的,在未來可能對“華夏帝國”不友好的族群發展起來。相信有了火槍騎兵的教廷,會很容易把那個民族消滅掉。而且那一片土地,北面隔是黑海是欽察汗國,東面是敘利亞,西面是教皇的神聖之國。
對於突厥人而言,跑不是個辦法,不跑同樣不是個辦法!想過上幾百年來與“華夏帝國”談新疆的歸屬,那麼他們現在就要亡族。在神聖教廷與欽察汗國、敘利亞王國三個勢力夾擊之中,相信過不了多少年,再想找他們的蹤跡,那就需要考古學家們好好努力了。
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之下,英諾森四世教皇向拜占庭帝國以及那裡的十字軍的求援做出瞭如下的表示
“……如同你們所知道的那樣,埃及人正在圍攻塞普勒斯,我們的力量都被牢牢的牽制在這兒。雖然我們的聖殿騎士團組建工作相當順利,但缺乏足夠的戰艦以及運輸船舶。因此我想到了這個世界上一位偉大的君主,他就是那個東方來的皇帝陛下。
阿拉丁——阿卡德大帝雖然有一個阿拉伯式的名稱,但他事實上對於我們以及阿拉伯的宗教是一種公平的態度。就我個人而言,相信他會在這件事裡主持公道的。只是由於此刻這位陛下,正在進行著另外一場戰爭,所以暫時來說還抽不出身來,不過只要時間允許,我保證華夏軍一定會幫助我們,而我本人也將率領新的聖殿騎士前往君士坦丁堡,以幫助你們對抗阿拉伯人的進攻!”
這些明眼人一看,就該懂得不過是一個搪塞的理由。試問,英諾森四世教皇是想建立一個完全屬於教廷的國家,他如何肯要那裡的世俗君主們呢?而且這時在歐洲的會議裡已經秘密形成了協議的事情,他一個人什麼也改變不了。因此,雖然君士坦丁堡的基督徒將會在這次戰爭之中受到損失,不過就英諾森四世教皇來說,將來在他的控制下,一個強大的教廷一定會出現。那麼現在犧牲一些人,那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當君士坦丁堡的守軍,在埃及以及敘利亞軍隊圍困以及連續炮擊的狀態下,接到了來自英諾森四世教皇派一名大主教當特使的信件時,他們知道他們已經被整個歐洲,以及歐洲所有的君主們所拋棄。而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在兩個艦隊加起來,多達700門的艦炮,再加上陸軍的多達500門的火炮不分晝夜的轟擊下,這時已經變成了瓦礫。
雖然炮彈並沒有飛進城市裡,沒有損壞那些從拜占庭帝國開始建國時的,那些帶有強烈羅馬味道的建築。但所有人都知道,戰爭對於他們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現在的選擇無非就是,要麼守著這羅馬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