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的。蔡和森這話無疑在指責他對運動領導不力。但蔡和森的批評他卻無法反駁,總工會提出地十七條被總商會修改為十三條,但這十三條遭到各工會代表地反對,認為讓步太大。而接受十三條地李立三更差點被轟下臺。
“和森同志的批評是事實,可是我黨領導五運動的主要陣地是上海總工會,總工會職員數百,下屬工會就有一百多個,事務太多,幹部太少,根本不夠用。”
與李立三有同樣感受的還有張國燾,張國燾是受中央委派負責指導上海工運的。他接過李立三的話說道:“立三同志的話沒錯。問題地根本還是我黨力量太弱,整個上海我黨能動用的力量全部投入到總工會中了,可儘管這樣。還是捉襟見肘。”
“我沒有指責立三同志和國燾同志的意思,我的看法與他們相同,我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希望中央能重新考慮與國民黨的合作方式,目前這種合作方式已經嚴重製約我黨發展;仲甫剛才說道廣東那麼好的條件,可為什麼沒有發展起來呢?我認為還是受黨內合作地影響,所以我鄭重向中央提出修改目前地合作方式,由黨內合作改為黨外合作。”
蔡和森的話終於不可逆轉的改變了會議地議題,對於黨內合作從一開始中共高層就存在不同意意見,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當初都反對黨內合作,而主張與國民黨建立聯合統一戰線,但當時共產國際派到中國的代表馬林堅決要求採取這一形式,李大釗也支援馬林的意見。觀點分歧在第三次黨代會上總爆發,張國燾、蔡和森、太祖與馬林、瞿秋白、張太雷進行了長達兩週的激烈辯論,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馬林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起了重要作用,使中共最終同意採取黨內合作的方式,張國燾甚至被排擠中央。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現在黨內合作的弊端已現端倪,黨員數量與前兩年相比沒有大的變化,黨的基層幹部忙於建立國民黨黨部,忽視了共產黨黨組織的發展,上海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但上海的黨組織卻發展緩慢,一個五運動把上海黨組織的全部人力投入進去都還不夠。
陳獨秀很是為難,蔡和森提出的問題他不是沒考慮,可是要改變這個決策必須要得到共產國際的同意,中共中央無權對這樣重大的決策進行修改,但共產國際是絕不可能同意修改這個決策的。
“黨內合作是共產國際決定的,我們作為共產國際的下屬組織必須遵守國際的決定,這是黨的組織紀律。”陳獨秀軟弱的辯解道。
“我不同意和森同志的意見。”李立三說道:“從這次運動來看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還很弱小,還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因此堅持國共合作是必要的,採取黨內發展的方式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各地黨員熱衷於發展國民黨黨部,而忽視了我黨的發展,是他們的指導思想錯誤,我認為應該由中央出面提醒他們要注意,在發展國民黨的同時不能忽視我黨的發展。”
“我也不同意和森同志的意見,國共合作之後廣東的形勢發展很好,我黨的影響發展很快,況且,黨內合作還有個目的是改造國民黨,黨外合作能達到這個目的嗎?顯然不能,我們不能被暫時的困難嚇倒,要有信心,隨著革命的發展,發展黨組織,改造國民黨,這兩個目的都能辦到。”瞿秋白也不贊成蔡和森的意見。
“當初我反對黨內合作是因為擔心喪失我黨的獨立性,現在看來黨內合作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但卻束縛了黨的發展。這是我沒有想到地,對如何在黨內合作的情況下發展我黨組織,中央應該提出一些建議,以免地方上的同志出現思想混亂。”張國燾委婉的表示贊同李立三的意見。
蔡和森正要發言胸口突然湧出一股煩悶,爆發出一陣猛烈的咳嗽,坐在他旁邊的李立三立刻走
後輕輕拍打他的後背,看著蔡和森地樣子,陳獨秀再院看看。
“參加國民政府地事就這樣吧。至於其他問題。等等看吧。”陳獨秀對是否更改黨內合作也看不清。不過有一點,這個決策是經過共產國際決定地,沒有他們的同意是不可能更改的,而要說服他們更難上加難。
年青的共產黨人,他們中的精英已經察覺黨的主要策略發生偏差,但卻缺少挑戰權威的力量,使他們喪失了主動修正地機會。直到一年以後的整理黨務案。
歷史帶著巨大的遺憾向前滾滾而行,歷史也頑強的將被偏離的軌跡,扭轉到正確的時間軌道。
莊繼華冒著巨大風險提出的對策,被蔣介石和廖仲愷部分否決了。
廖仲愷一口氣看完蔣介石帶來的《當前局勢地研判以及我們應該採取地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