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森林,若真的因地震也引起大火,就算比不上日本地震引起的大火,但也同樣不能不防。”
葉楓這樣一說,立馬又引起會場一片熱議,不過葉楓所下的這個結論,卻引起了爭議,並不是否定葉楓的結論正確與否,而是對於葉楓所下的結論該如何在阿拉斯加預防引起了爭論。
劉楚雄就首先說道:“可以肯定,若發生關東地震那樣的強震,我們的現有建築可能百分之八十都無法抵禦,就算不倒下,也肯定會開裂,但如果是發生在震中,我估計也沒有哪種建築可以抵禦得了,按國務卿的結論,那麼想要預防這種強震,我們阿拉斯加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投入巨大的資金,加強建築防震結構能力,這麼做的話,那麼可能我們原來一千萬就能建成的大樓,現在需要多投入至少數百萬元才有可能,但地震到底何時發生,如何發生,在何地發生,我相信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現在沒有任何國家有能力準確預報地震的發生時間和地點,那麼我們投入如此巨大的資金,可能到建築自然使用時間到期都沒有發生地震,這多投入的資金豈不是一個巨大的浪費。第二個辦法,我估計最好的就是遷移,將我們的多數人口和建築都逐漸遷往地震發生機率極小的地區,比如加拿大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但是這在我看來,就是因噎廢食的做法了,不說海外,我們本土六個地區都位於地震帶中心,但這六個地震帶所在地區,為何會有如此快速的發展,吸引如此多的人口,興起如此多的城市?就是因為他們所具備的地緣優勢,所具備的自然資源,所具備的土地資源決定的,難道就因為一個不知道如何發生,何時發生,何地發生的地震將這千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扔在那裡?”
這時葉文德也點頭道:“是啊,雖然位於地震帶,但歷史所有記錄表明,像關東地震這樣的大地震發生機率還是不算大的,一些小地震只要加強防範,我想可能造成的損失會很有限,而大地震有時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也不一定會發生,因噎廢食當然不可取,至於投入大批資金進行不知道是否會有用的防震建設,同樣會是一個很大的浪費,在我看來,同樣不可取,如果那樣做,只怕這種投資還會遠高於重建一個遭受地震災害的大城。”
與會人員也都認可這種說法,親自去過日本做調查災情的勒佈雷這時也馬上道:“不錯,這次在日本,我瞭解了一下,日本屬於地震多髮帶,自其有歷史以來,發生過的大小地震已經數不勝數,但像關東地震這樣規模並造成如此重大損失的地震也是屈指可數,甚至可以說這是唯一一次讓日本人遭到如此巨大損失的災難,從中可以看出,就算位於地震核心地帶,多發地帶,能夠造成強大破壞的地震發生機率也是極小的,當然一旦發生這種地震,從此次損失也可看出,其破壞力之大也不能不防,所以我認為,對付這種自然大災,預防是肯定的,但應該量力而行,不應太過激進,否則這隻會擠佔大量資源而造成比地震爆發損失還要更大的浪費損失。”
九巨頭當中,已經有三人明確表示了意見,其他人當然也都認同,其實便是葉楓自己也是認同的。
對於地震災害的預測和預防都是一樣,是一個很難徹底解決的難題。不說現在,就算在後世到了二十一世紀,這都仍然是一個難題。
就以後世的日本為例,關東大地震和地震次生災害,特別是地震火災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慘痛教訓,也對日本的防災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之後的復興計劃和城市建設中,日本特別注意城市避難場所的設定、河川公園防火帶的建設、各社群防災據點的規劃等,並且逐步形成了比較健全和完善的法制體系。
1961年日本頒佈《災害對策基本法》。在“災害對策基本法”中,從防災基礎設施的建立、水土保護工程、防災教育和防災訓練等方面,對災害的預防作了詳細的規定。並將關東大地震發生的9月1日定為全國“防災日”,“防災日”所在的一週定為“防災周”。每年在“防災周”舉行全國範圍的大規模綜合防災演練,以普及防災知識和提高全民防災意識。
東京都災害對策中的地震災害預測,也是以跟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同等規模地震的發生為前提條件來對現在的東京可能會造成多大的災害來進行設定。
但是結果呢,在經濟建設和防災減災的矛盾中,日本也還是走了彎路,認識也是逐步深化和提高的。事實上,關東大地震後,為了不使悲劇重演,在東京的復興計劃中提出了把東京建成不燃化城市的構想,以後。因為經濟條件等原因,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