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把科學家期待的科學的東西和他在科學上實際所能做到的事情之間的悲劇性衝突矛盾全然視為主觀的能力問題,而愛因斯坦則不同,雖然他晚年的憂傷與一生的孤獨感也源自於此,他視這種悲劇性衝突矛盾為個人之外的客觀的東西。由此,他才能坦然地接受科學探索中的一次次失敗,就像他一再引用萊辛的話聊以自慰:“對真理的追求比安安穩穩地佔有它更可貴。”

這既是科學真理的真正不朽,同時也是崇高生命的真正不朽。

1955年春,這是愛因斯坦最後的一個春天。愛因斯坦在為紀念蘇黎世工大建校1百週年寫的幾頁“自述片斷”中,就是以這樣一種坦然的追求真理的心情總結了自己對統一場論的研究:“自從引力理論這項工作結束以來,到現在40年過去了。這些歲月我幾乎全部用來為了從引力場理論推廣到一個可以構成整個物理學基礎的場論而絞盡腦汁。有許多人向著同一個目標而工作著,許多充滿希望的推廣我後來一個個放棄了。但是最近10年終於找到一個在我看來是自然而又富有希望的理論。不過,我還是不能確信,我自己是否應當認為這個理論在物理學上是極有價值的,這是由於這個理論是以目前還不能克服的數學困難為基礎的,而這種困難凡是應用任何非線性場論都會出現。此外,看來完全值得懷疑的是,一種場論是否能夠解釋物質的原子結構和輻射以及量子現象,大多數物理學家都是不加思索地用一個有把握的‘否’字來回答,因為他們相信,量子問題在原則上要用另一類方法來解決。”

在此,愛因斯坦平靜地承認,統一場論距單值地解釋宇宙的構造還很遙遠。儘管他為此花了40年的心血。這種“追求真理”的坦然其實就是生命意識的表現。1951年1月6日,“第一小提琴手”愛因斯坦寫信給“第二小提琴手”比利時王太后伊麗莎白:“我不拉小提琴了。這些年來,聽我自己演奏,越聽越難受。希望你沒有遭到類似的命運。留給我的事情是:毫不憫惜自己,研究困難的科學問題。那個工作迷人的魔力,將持續到我停止呼吸。”

真理不屬於個人,甚至不屬於發現者,就像愛因斯坦從不認可他發現了相對論的提法。個人的生命若想不朽,就得在探索、追求真理的過程中留下自己的足跡。

記住愛因斯坦的話:“死去的我們將在我們共同創造的保留於我們身後的事物中得到不朽。”

還應記住英費爾德講的一件事:曾在1927年給愛因斯坦畫像的巴伐利亞畫家的約瑟夫·薩爾,於1938年逃出納粹監獄來到普林斯頓。他在這裡問過一位老人這樣一個問題:對愛因斯坦科學著作內容毫無所知的人為什麼如此仰慕愛因斯坦呢?老人回答說:“當我想到愛因斯坦教授的時候,我有這樣一種感覺,彷彿我已經不是孤孤單單一個人了。”

這就是愛因斯坦的不朽,是人世間真正的、永恆的不朽。

愛因斯坦年表

1879年 3月14日上午11時30分,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烏爾姆市班霍夫街135號。父母都是猶太人。父名赫爾曼·愛因斯坦,母親波林·科克。

1880年 愛因斯坦一家遷居慕尼黑。父同其弟雅各布合辦一電器裝置小工廠。

1881年 11月18日,愛因斯坦的妹妹瑪雅出世。1884年 愛因斯坦對袖珍羅盤著迷。進天主教小學讀書。

1885年 愛因斯坦開始學小提琴。

1886年 愛因斯坦在慕尼黑公立學校讀書。為了遵守宗教指示的法定要求,在家裡學習猶太教的教規。

1888年 愛因斯坦入路易波爾德高階中學學習。在學校繼續受宗教教育,直到準備接受受戒儀式。弗裡德曼是指導老師。1889年 在醫科大學生塔爾梅引導下,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

1890年 愛因斯坦的宗教時間,持續約1年。1891年 自學歐幾里德幾何,感到狂熱的喜愛。開始自學高等數學。

1892年 開始讀康德著作。

1894年 全家遷往義大利米蘭。

1895年 自學完微積分。中學沒畢業就到義大利與家人團聚。放棄德國國籍。

投考蘇黎世瑞士聯邦工業大學,未錄取。

10月轉學到瑞士阿勞州立中學。

寫了第一篇科學論文。

1896年 獲阿勞中學畢業證書。

10月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學習物理。1897年 在蘇黎世結識貝索,與其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