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二十一章

現在不能一下子找到一千名、甚至於幾千個專業技術人員,可是找到十幾名、幾十名就找不到嗎?

那麼就找他們過來當老師,那麼幾年之後自己不就有足夠的專業技術人員了,為什麼之前就沒有想到這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如果自己現在辦這些專業學校,那麼二到三年後自己就會有第一批專業技術學生畢業,十年以後他們就可以獨擋一面,期間自己擴大公司規模的時候,還會面臨人才不足的局面嗎?

“這個……雖然司馬先生你的想法很不錯,可是恐怕口外這地方,應該沒有那麼多學員吧!”

雖說宋培雲對司馬大辦學校的想法很是贊同,可還是忍不住從現實的角度提醒到司馬,必竟想法是好的,可是現實是殘酷的。

和口內諸省不同,這口外的人口太少,上過中學的學生也是屈指可數,辦高等教育,顯然不太現實,宋培雲之所以提意辦學,也無非是為了公司職工子弟罷了。

“沒事,辦這西北公司時不是也沒有工人嗎?咱們口外沒有中學生,可是口內各省都有,我們可以辦免費的高等教育,還有專業技術教育,公司拿錢在口內的報紙上打廣告,只要願意來我們這裡上學,學生不僅可以免除學雜費,而且還免每天的餐食費,我們還可以向學生提供免費的服裝,如果學生上學仍然有困難還可以申請助學救濟金,以及在公司或學校勤工儉學的機會。甚至於我們可以向他們提供來這裡上學的路費。”

司馬有些憧憬著未來的學校教育說到,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招數,在後世時不是因為技術工人不足,以至於一些企業自己拿錢在各地打廣告,招學員去上技術學校,當然相應的條件,就是學員需要和公司簽定合同,學成以後需要為企業服務幾年。

“啊!這……這……”

看著司馬在神情激動的,甚至於有些狂熱的,表述著自己的辦學大計時,宋培雲已經被司馬的這些大計給驚的有些目瞪口呆。

“還有,不僅大學、專業學校提供免費的食宿,中小學也可以提供免費的午餐,現在因為大多民眾生活困難,甚至就是在公司內部的職工家庭,很多家長一直都忽視這些正處在發育期的兒童營養。那麼我們就在學校裡頭建立一套供餐制度,以保證學生的身體發育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營養和熱量。而且是還可以透過在一起吃飯的形式,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強化了個人與他人、與集體的連帶關係,同時蘊育了一種民族凝聚力。還有如果我們提供免費的午餐,相信會有很多家庭,就是衝著這份午餐也會把子女送來上學。”

實際上司馬所說這種供餐制度,是司馬在伺一位朋友的談話時從朋友口中得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把有限的一點糧食集中起來,首先儘量保證小學的孩子們一天中能夠在學校吃上一頓飽飯。

這就是日本中小學“供餐制度”的初衷。隨著境況的逐漸好轉,日本政府在1954年又制定了《學校供餐法》,規定凡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為學生免費供應午餐,同時詳細制定了兒童的營養標準和食堂面積的標準。

1945年末,目睹日本戰敗後的慘狀,一位美國記者在《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日本很難再次成為工業國,日本的未來大概將恢復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小國。”這篇文章代表了當時西方國家對日本未來的普遍看法。

很顯然,這位記者低估了日本人。事實上,日本人並沒有絕望,也沒有隻圖眼前暫時的利益和個人的溫飽,而是勒緊褲帶,勻出自己的一口,讓小學生們先吃飽,把重振日本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在整個國民經濟幾近崩潰、財政全面枯竭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卻立即著手實施教育改革,於1947年3月公佈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並將國民義務教育由戰前的六年延長到九年。

政府的這些措施得到了日本國民的廣泛支援,他們清理家園,埋頭苦幹,迅速醫治好戰爭的創傷,草棚學校、露天學堂,又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

既然二戰後的日本人可以這麼做,那麼自己現在完全也可以去做,用免費的午餐來保障這些青少年的成長髮育期所需要的營養,同時還可以用免費供餐來儘可能多吸引來大量的青少年來上學,如此一來到也是兩全齊美。

更何況以後公司的農場收穫以後,有這些農場的收成在那裡,就是提供免費的食物對公司也不會有任何影響。要知道那些土豆的畝產量可以一畝幾噸。

按照現在公司農場的規模在幾個月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