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之國,禮儀之邦,在這個時節,唯一得以體現的是,紛紛自戮的“忠臣烈士”罷了……
無一策以治國,無一策以禦敵,也無與敵同亡之勇氣,空有赴死之心,卻又有什麼用呢?
和趙石以及大秦君臣想的有很大出入的是,開封城陷落的很乾脆……
大軍攻打了兩天,守城軍卒並無多少鬥志。
但開封城高池深,到底非是輕易能夠攻破,又或是冬天已近,守軍還在想著能拖延到大雪來臨,秦人會自動退去。
所以雖然看上去搖搖欲墜,但秦軍並沒有能攻上開封城頭。
第三日,城中派出使者,欲與秦人議和,江善不允,悄悄命大將孟青,去到防守最弱的北門。
第四日,孟青部以千餘斤火藥,炸開開封北門,一舉破城。
雖說,孟青部上下,大多被火藥震的頭昏眼花,身為主將的孟青更是口鼻流血,卻還是一鼓作氣,攻入開封城內。
不過,讓大將軍江善後悔的是,這次他用錯了人。
這也不能怪他,孟青雖然在大將軍趙石麾下效力過,但此時軍中,沒在趙石麾下呆過的又能有幾個?
而且,如今孟青是江善嫡系之一,與江善更是私交甚篤。
將這破城第一大功交給孟青,除了讓嫡系立功之外,還想了卻孟青心願的意思在裡面。
再加上,派孟青出去的時候,已經和孟青說好,入城之後,要聽令行事云云,孟青也滿口答應。
但入了城,孟青就發了瘋。
除了命副將帶兵去攻東門,放大軍入城之外,自己則帶領一隊人馬,徑直奔了皇宮……
等到江善率大軍入城,孟青已在皇宮所在,大開殺戒,將皇宮所在,變成了徹徹底底的地獄。
這還不算,他在皇宮中捉住了正要與愛妃等人,同飲毒酒的趙皇帝,一刀斬下其頭顱,並命親兵將其屍首斬成肉泥。
這才提著頭顱,滿意的出了皇宮,在皇宮外,大笑三聲,再往西方叩拜幾次,站起身來,朝眾親兵道:“我孟青夙願已了,此事本我一意孤行,與你等無涉,回去之後,轉告大帥一聲,就說孟某對不住他了。”
話音一落,沒等親兵衛士們緩過神來,突然拔刀,自刎於皇宮之前,死後,臉上尤帶笑意。
他和南十八一樣,都為家醜所累,區別只在於,南十八歸隱於長安,放下了宿仇,而他,卻以降將之身,覆滅故國,雖得償所願,卻虧於大節,所以算不得什麼英雄。
身死於此,正是應該……
像伍子胥那般,最後為人所害,遠不如在他挖墳鞭屍時,便死了的好。
如孟青這般乾淨利落,雖稱不得英雄,卻也不脫豪傑行徑,此人之行事,也確讓後人唏噓感嘆……
不過說起來,世間這樣的豪傑,還是少上一些為好。(未完待續……)
第十四捲風雲激盪幾時休第一千五百四十章驚喜
宋宮之變,可謂是給了躊躇滿志的大將軍江善摟頭一棒。
滅國之戰,最輝煌的一刻,毫無疑問,當然是獻俘……
不管東宋之後還有沒有延續,外間會不會有人擁立趙氏血脈,來苟延殘喘,但開封城破,只能意味著東宋的滅亡。
而且,趙家皇帝被堵在了開封城內,無論死活,都將是大將軍江善戎馬生涯的巔峰。
但……自盡而死,和被秦軍殺死對於秦軍上下,甚至於大秦朝廷而言,可完全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一國君王,不管生死,都將有著自己的尊嚴,這是漢家征戰最為基本的一個規則。
當然,這個規則無疑透露著濃厚的儒家思想,但從古至今,卻一直延續了下來。
因為這樣做,對征服者而言,是有著難言的好處的。
想要混一海內,鼎定乾坤,不但需要軍人們戮力向前,而且需要表現出足夠的仁慈,大軍所過之處,對敵境百姓保有一定的善意,做到極致,便是秋毫無犯。
對待敵國之君王,給予一定的禮遇。
這就是征服者的仁慈所在,會讓這個征服過程變得更加順利。
用讀書人的話來說,就是得到天下民心,實際上,是堵住天下讀書人的悠悠之口而已。
因為無論是百姓,還是讀書人,都不願意見到一個殘暴如始皇帝般的君王,登頂天下罷了……
就像大將軍趙石伐蜀,最終蜀中孟氏的血脈。也能綿延至今。
征伐西夏。雖然沒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