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興年間,以及成武初年的一系列戰爭,大秦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將領。
無疑,這是大秦最珍貴的財富,趙石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因為現如今大秦數得上的將領,多數都曾在他麾下效力過,在這一點上,遍數朝廷內外,無人可及。
到了最後,皇帝陛下有了醉意,話也開始多了起來,話題也不再侷限於當前即將發生的戰事上面了。
皇帝陛下再次問起了國武監的事情,因為從國武監,到各地設立武學,都是趙石一力推動,朝堂上下無人不知,晉國公趙石對國武監異乎尋常的關注,而他至今還擔任著長安國武監山長之職,就是明證。
其實,讓皇帝陛下有些奇怪的是,趙石上書設立地方武學之後,就沒了什麼動靜,竟然撒手不管了。
即便有母喪在身,以皇帝陛下對趙石的瞭解,也當不至於此才對,因為交給趙石辦的事情,趙石從來都會全力以赴,總要弄出來個眉目才成。
這一點上,皇帝陛下早已看的清清楚楚。
從鞏義團練,到羽林左衛,再到創立長安國武監,不算戰時諸事,之外出使吐蕃,河洛,以及創立明遠司等等,趙石所經手的事情,大多都讓人無話可說。
但這一次,好像有了例外。
皇帝陛下早就想問,又怕傷了這位近臣的心,母喪,確實是個強大的理由,而他更怕見到一個意志消沉的趙柱國,因為那會讓他非常之難受。
君臣相處至今,在皇帝陛下心目中,趙石趙柱國實與兄弟無異……
而今天,皇帝陛下接著酒勁,終於問了出來,雖然有所委婉,但話中所指,他不信趙石聽不出來。
趙石的回答讓皇帝陛下有所錯愕,卻也算了了皇帝陛下的一樁心事。
“臣是個武人,從讀書識字的那一天起,對孔孟之言就頗為不喜,雖然覺著其中一些話很有道理,但終歸……有些隔閡。”
“可能是沒有老師細心教授的緣故吧,微臣眼界漸開之後,卻覺戰亂頻仍,百姓艱難,所謂的治世之學,沒有半點用處,既不能讓敵人束手,又不能讓人衣食飽暖,而大多數人學了,也不過是求個金榜題名,光宗耀祖罷了。”
“官位這東西誰都喜歡,但男兒大丈夫,讀書習字,只為了當官兒……著實讓人掃興……”
“後來,隨著所見所聞越來越多,微臣就覺得,世間的學問多了,何必只論跟人勾心鬥角的學問?”
“戰陣之學,是一門學問,農桑之術,也是一門學問,醫藥之學,博大精深,何嘗不是一門學問,再有,工匠身上的本事,修橋補路,行商往來等等,都有可取之處,誰又能缺的了?”
“微臣見的人多了,天賦聰穎之輩,屢見不鮮,卻多在文字上下功夫,頗為可惜……”
“生來為人,當各有所長,讀書習字便罷,何必都做一個學問?弄的大家都和一個模子裡刻出來一般,瞧著豈不無趣?各行各業,都需人才,一枝獨秀之下,其他百業,難道就都成了賤業不成?”
“微臣將國武監推而廣之,只想讓世人多些選擇而已,至於成不成,最後結果如何,與臣並無多少相干,微臣如今已位列公侯,有所求者實在不多,所以,事情辦到這一步,也就算了,插手再多,以微臣一個武人,難道還想開萬世之師表不成?”
“微臣胡言亂語,還請陛下恕罪……”
皇帝陛下自然大訝,不過要說有多震驚,那就是胡扯了。
這些年來,和趙石相談,其實趙石隱約間流露出來的意思,也就是這個了,只是沒說的這麼清楚而已。
這自然與世情相悖,自孔孟之學傳諸於世之後,大家再不滿,也不會將矛頭對準這個學派。
其勢已成,凡悖逆者,都屬大逆不道,而之後所有的改革,其實都在孔孟之學的框架之下完成,無一例外。
之後的學派之爭,也都是內訌罷了。
而趙石所言,顯然脫離了這個範疇,儼然有與儒家之學為敵之意。(未完待續……)
第十四捲風雲激盪幾時休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惱怒
“這些話在這裡與朕說說也就算了,在宮外,切勿多言。”
皇帝陛下雖然喝的有些醉了,但神智卻還清晰,告誡了一句,便不再多言。
趙石並不失望,皇帝陛下也沒多少動心的意思。
其實君臣二人都明白,儒家之學之所以大行天下,不是說儒學字字千金,揭破天地至理什麼的,而是儒學的中心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