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奉命沿津浦鐵路北進參加會戰;在徐州的西南方向;黃維的第十二兵團從河南境內的駐馬店地區出發;不斷東進向徐州靠近。由於華東野戰軍的頑強阻擊;東進的邱清泉和李彌兩兵團被迫停滯在碾莊圩西面的大許家;孫元良兵團因為徐州防務不敢輕易出動;於是;徐州附近的三個兵團近距離地扭結成一個堅硬的叢集;而沿著津浦路北進的劉汝明和李延年兩兵團;特別是李延年兵團;由於懼怕遭遇分割圍殲推進得十分遲緩;只有黃維兵團;始終在不顧一切地東進;以至最終形成孤軍插入淮海戰場的態勢。因此;在黃百韜兵團被圍殲的過程中;積極東進的黃維越來越成為注視的焦點——從淮海戰場的全域性看;國民黨軍第十二兵團進展的態勢;將成為共產黨方面如何進行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的重要決策引數。
按照中央軍委九月間作出的決定;殲滅黃百韜兵團後;華東野戰軍應以五個縱隊的規模;向東攻佔海州、新浦、連雲港和灌雲地區;以“打通山東和蘇北的聯絡”——從這一計劃上看;華東野戰軍向東運動至蘇北地區;帶有撤離中心戰場休整部隊的含義。但是;隨著黃百韜兵團的被圍;國民黨軍在徐州附近擺出了決戰的態勢;毛澤東遂對戰役的發展作出新的判斷:如果黃百韜被殲後;蔣介石將徐州戰場上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即向徐蚌線推進;如果蔣介石不將徐州戰場上的兵力南撤;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可以尋機殲滅黃維和孫元良兵團;“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起來”;如果黃百韜被殲之後;黃維兵團尚未趕到徐州附近;可以將其阻擊在中途;把作戰目標指向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割裂黃維與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之間的聯絡;“完成攻徐作戰之戰略展開”。
為了達成這一戰略目的;十一月十三日;中央軍委電令華東野戰軍在圍殲黃百韜的同時;部署阻援部隊;誘使企圖解救黃百韜的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不斷向東深入——“使其跑不掉;然後徐圖殲滅之。”這一戰略設想的核心是:在吃掉黃百韜的同時;華東野戰軍必須將邱清泉、李彌兩兵團與徐州割裂開;並準備下一步圍殲這兩個兵團。這也是國民黨軍向碾莊圩的增援能夠緩慢推進到大許家附近的原因;只不過無論是邱清泉還是李彌;都沒有意識到華東野戰軍阻援部隊不斷地主動放棄陣地的真實意圖。因此;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的最初設想;基本上圍繞著殲滅邱清泉和李彌兩兵團的思路展開的。為此;中原野戰軍準備抽幾個縱隊給華東野戰軍;參加續殲邱清泉和李彌的作戰;並主動要求在南面擔負阻擊黃維兵團北上的任務。
但是;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牽扯著華東野戰軍的大部兵力;從邱清泉、李彌的側翼插進去將其與徐州徹底隔開的作戰始終沒有達成目標。
這時候;在戰場的南面;黃維兵團已經推進到安徽西北部的太和、阜陽地區。
中原野戰軍指揮員進行了仔細的研究;認為黃維兵團下一步的動向可能有三種:一是暫停;二是出亳州、渦陽向永城;或出渦陽、蒙城向宿縣;三是向東開至蚌埠;以護衛南京。根據這一分析;他們向中央軍委提出:“如黃維出永城或宿縣;我以集中一、二、三、四、六、九及華野三、廣(兩廣縱隊)共八個縱隊;殲擊黃維”的建議。理由是:“黃維在遠道疲憊、脫離後方之運動中;只先來三個軍七個師;其中強師只有三個。”但先決條件是;華東野戰軍在十六日以前能“消滅黃百韜三個軍以上”;然後“抽調出三個縱接替陳謝四縱及華野三、廣縱之任務;或現在就有餘力能夠接替;以便我們及時調動這三個縱隊作戰”。中央軍委覆電表示;“我誘邱、李東進;斷其後路之計劃;恐不一定能實現”。一切要等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中原野戰軍攻佔宿縣之後;“才能決定下一步作戰方針”。
十八日;黃維兵團東進至蒙城附近。李延年兵團正向蚌埠開進;劉汝明兵團則由蚌埠向宿縣前進;準備擔負蚌埠至宿縣之間的鐵路守備任務。
根據這一態勢;淮海戰役總前委認為;殲滅黃百韜之後;華東野戰軍如果不進行休整;接著打戰鬥力很強的邱清泉、李彌兩兵團;“誠非易事”。同時;中原野戰軍需要阻擊黃維、劉汝明和李延年三個兵團;也相當困難。如果續殲邱清泉、李彌兩兵團的作戰陷入僵持;中原野戰軍又沒有把握同時阻敵三路重兵;那麼無論華東野戰軍還是中原野戰軍都可能陷於被動。因此;總前委向中央軍委提出;放棄打邱清泉和李彌的計劃;轉打孤軍插入戰場的黃維。
但是;擁有十二萬人馬的黃維兵團不是弱敵。
黃維兵團剛剛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