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灶、接灶卻是過年習俗的一部分。原來,依照《抱朴子內篇》的記載,灶神平時有監察下民的職責,該戶人家的功過善惡,都要定期報告天庭,上天則依據其報告定這家人來年的禍福。一般認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也有人認為是在二十四),屆時便要好生歡送;他上天述職之後,於除夕回來,是時當然必須歡迎。前者為送灶,又稱辭灶;後者則是接灶。在民間的灶神旁邊經常有的對聯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

灶神一般用紙繪成,稱為灶馬,平時貼在灶上神龕中,送灶時將它揭下,用火燒之,讓灶神乘煙上天,目的是祈求來年過得平安祥和。

灶君上天述職完畢,回到各家為他預備的神龕。這次當然要表示迎接。一般是上供品,放爆竹,而最主要是貼上新灶馬。這灶馬,有灶君獨個兒的,更多是同時與他並肩畫著灶奶奶。二老被安置於粉刷一新的神龕中,算是回到了自己的宮中。灶神的宮殿其實很簡單,就在每家每戶的灶上留一個小龕,兩旁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保平安”。這裡寄託著人們對生活平安、和順的美好而又樸實的願望。

小年的習俗

現在的城市裡,已經沒有了原來的那種磚泥砌的灶頭,所以不再貼灶馬,但是在辭灶的日子,一部分居民仍然會有一些放鞭炮之類的活動,而且要在廚房裡早早地點上燈。原來臘月二十三送灶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過小年、交年,放幾響鞭炮也算是應個景兒。民間本來也有在灶君生日時,在廚房尤其是灶上點燈以示祭祀的習俗,稱為點灶燈;在送灶的日子裡用上它也是一點敬奉他老人家的意思。

春節貼對聯的習俗是如何流傳開的? 。。

第二篇 民間風俗(8)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家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福”的含義

“福”的概念是很廣泛的。福可解釋為褐運、褐氣、運氣、幸福等。自古以來,又有“五福壽為先”的說法。所謂“五福”就是指:“一曰壽,二曰宣,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福”是人們孜孜以求、極其嚮往的人生大目標。於是福神應運而生,人們虔誠禮拜,希冀福降家門,福運綿長。福神源於福星,福星也就是歲星,亦即木星。

“除夕”的來歷你知道嗎?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傢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爾後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也沒人知道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裡,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鬥不過,想逃跑了事,哪知道後腿被獵狗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