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流芳百世的人,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那種看來無所作為的大學,它好過那種要求學生通曉世上所有學科的大學。我這樣說,並不是指從道德方面考慮,因為很明顯,強制性的學習必定有益,而懶散的習慣必有大害……
……當一大群具有年輕人特有的敏銳、直率、同情、觀察細微等品質的青年來到一起,自由到相互交往,即使沒人教導他們,他們也必定能夠彼此學習;他們的談話對個人來講,就是一系列的講課。一天天地,他們從中學習到新的思想和觀點、新的思維方式以及判斷和行動的原則。嬰兒必須弄明白他感覺到的資訊的意思,這似乎是他的本能。他以為眼睛所見到的東西都離自己很近,直到他真正明白其中是有對比的。這樣,他就透過實踐懂得了他最初學到、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識的聯絡和用處。我們在社會的生存也需要類似的教育,這些教育就由大學校或者大學提供。它的作用在自己的範圍內可以稱之為拓寬思維。……不管這種教育的標準和原則是什麼,也不管它是對是錯,這都是一種真正的教育;最起碼它有意於智力的開拓;最起碼它認識到了知識並不只是一種被動接受的片段和細節;它是有意義的事情,而且能夠產生一些有意義的影響。那些相互沒有交流和情感的老師們產生不了這種影響,那些不敢於發表意見、沒有共同原則的考官們也產生不了這種影響,因為他們所教或所考的年輕人互不相識,也不認識他們。他們只是每週三次或每年三次或三年一次地在冰冷的教室裡或大型的紀念日中,向學生們講授或測試一大堆種類繁多且互不相干的學科。
……
……接受基本教育後,願意獨立思考的人在圖書館信步流連,隨手取閱一些自己真心願意深入學習的書籍,這該是多麼有益的一件事啊!在原野上徜徉,與被流放的王子一起欣賞“樹兒的低語,奔流的溪水中的美文”,又該是一種多麼健康的學習啊!……
。。
關於大學的概念(二)
'英國'約翰·亨利
……
現在,從這些例子以及更多這樣的例子可以明顯看出的是:首先知識的交流必然是以知識的擴充和啟發為條件或手段。關於這一點現在一些地方有許多的討論,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是,其次,同樣明顯的是:這樣的交流並不是知識的擴充和啟發的全過程。知識的擴充不僅指被動地接受一些以往不知道的觀念,更是指在這些新觀念湧入頭腦的同時,對其進行積極的思考。這樣的思考具有創造力,能夠將獲得的知識變得條理清楚、意義鮮明;這是使客觀事物轉變成我們的主觀認識,用一個通俗的詞來形容,就是“消化”,使新接收的知識能夠與我們原有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沒有這一環節,就不可能完成知識的擴充過程。當新的知識進入大腦,我們必須使它系統化,並將其與別的知識互相對比,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知識有所擴充。當我們不僅學習,而且知道把正在學習的知識與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比較,這時,我們才會感覺到思想在成長並擴充套件。啟發並不只是單純地表示增加知識,而是指將我們學過的和正在學的知識在腦子裡集中起來,並使它們不斷向前發展進步。因此,被人類公認為真正偉大的一些智者,比如亞里士多德、聖托馬斯、牛頓或歌德(我談到這些智者時,特意在天主教內外都舉出一些例子),他們都能夠把新的和老的、以前的和現在的、遠的和近的等等不同的觀念聯絡起來看待,他們能夠看到這些觀念相互之間的影響。沒有這種能力,人們就看不到事物的整體,看不到事物的核心。擁有這種能力,所看到的就不僅僅是事物本身,還能看到它們之間相互的本質的聯絡;知識在他們眼裡,就不僅僅是一種學識,更是一種哲理了。
由此可知,如果剔除了這種分析、分類和協調的程式,那麼不管頭腦裡灌進了多少知識,思想都得不到擴充套件、啟發,都不能獲得綜合性的理解能力。舉個例子,就像我說過的,一個記性好的人不能稱之為哲學家,一本大字典也不能稱作語法書。有些人腦子裡有許許多多的知識,但他們並不知道這些知識之間有何聯絡。這些人可能是古玩收藏家、編年史編者或博物學家;他們可能精於法律,也可能通曉統計學;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內十分有價值;我不敢對他們說什麼不敬的話,然而,即使有這樣的成績也不能保證他們不思想狹隘。如果他們只是一些多讀了一些書,或者多掌握了一些資料的人,那他們就稱不上造詣頗深,也算不上受到了開明的教育。
同樣,有時我們也會遇上一些這樣的人,他們見多識廣,也見到過一些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