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層次,無色界是隻有自我執著而已,沒有意識活動的深定層次。欲界耽戀於官能的享受和追求;色界執著於生命的貪戀及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無色界已沒有對於身心的貪戀和愛惜,心理活動已終止,但仍有潛在的自我中心,維繫著對於“我”的執著。

三界都是水深火熱的環境。

若以一般人的判斷,所謂眼不見為淨,耳不聞為淨,到了色界、無色界的程度,應該已是安樂的境界,怎麼說也是火宅?住於定中的人,人間的煩惱、自然的災害、社會的困擾,都不會影響到他,好像已得解脫。事實上凡有自我中心,出定之後,仍在欲界,依舊要接受人間環境的種種干擾,依舊有水深火熱似的煩惱。故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火宅是失火的房子,充滿了危險恐怖,但有幼兒、愚人及盲人,身陷火宅,卻不知失火的危險恐怖。因此在《法華經》中有一寓言,以火宅為喻,是講一群貪玩的稚兒在失火的大宅院中,看見失火了還拍手大笑,看見小動物倉皇逃竄還當成好玩。可憐這些愚痴無知的孩子,站在父母或成年人的立場,要想辦法趕快把他們救出來。佛是眾生的大慈悲父,所以告訴一切眾生不要苦中作樂,趕快離開。

其實,一切境界,出於心造,源於心受。心境煩惱,便處於火宅之中;心境清涼,便生於佛國淨土。環境隨心,沒有一定的安危,若是人心浮動,環境即混亂,便成三界火宅;若是人心安定,環境即太平,便見世外桃源。因此,我在訪問名剎五臺山時,曾寫了這樣的兩句話:“凡夫以煩惱製造了苦樂無常的三界火宅,聖者以慈悲建設了廣度眾生的清涼世界。”

自我圓融

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具足普賢行,一切莫能壞。

——《六十華嚴經卷四十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

此偈是說,如果有人發了要學做菩薩的心願,便不該厭離生死之苦,應當學習普賢菩薩那樣,一邊常隨佛學,一邊恆順眾生。不論有多艱難的逆境困擾,也不會讓他退失救度眾生的大菩提心。這是描述菩薩行者的信願堅貞,難捨能捨,難###能###,難行能行。一般人如果厭苦離苦,便想逃避現實世界,菩薩行者則是知苦、耐苦,救度眾生脫離苦難,所謂“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所以菩薩不厭生死之苦。

有一對老夫婦移民到美國紐約,依靠一位做護士的女兒生活,住在醫院附近,隔鄰是教堂,教堂的後院是一大片墓場。因此逢人就說,他們的家是在生老病死的娑婆世界,精神上相當困擾,很希望搬出那個環境。他們的女兒卻持不同的意見說:生老病死,正是她所服務的工作專案和工作場所。這兩種心態,正好反映出厭離和不厭離的兩種想法。很多人希望後世再來做人再來相會,也有好多人希望這一生過了之後不再來到人間受苦,也有很多人希望活久一點,以為好死不如歹活,活著雖然有許多麻煩,還是不希望死亡。

但是發了大願的菩薩,不貪戀生死也不厭離生死。他們為眾生而來,在生死的世間幫助在生死中受苦受難的眾生。他們好比進入監獄幫助受刑人,跟他們一起生活,同甘苦共患難。這樣才能使眾生親近、信賴、接受,才能對眾生有所幫助。

“具足普賢行”,普賢菩薩具足萬行,發了十個大願,願學佛法、願成佛道的目的,乃是為願一切眾生同出苦海、同成佛道。凡是開始信佛學法的人,就是初發心的菩薩,就當學習普賢菩薩廣度眾生的大悲願行。

“一切莫能壞”,是由於菩薩有信、願、行三種心的堅貞不拔,所以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使他們失望、退卻、後悔、中止,他們會再接再厲。如何才辦得到呢?必須一次又一次地發願要學習普賢菩薩,不戀生死,也不厭生死,便能做到。如果迷戀生命,就會貪生怕死;如果厭倦生命,就會逃避責任。生命的可貴,不在於貪求一時的享受;死亡的價值是在於完成了奉獻的任務。就在一生又一生的生死過程中,成長了自我的悲智,消融了自我的得失,便是生命的大圓滿及大圓融。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智者多聞

多聞令志明,己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法句經卷上多聞品》

“多聞”是博聞強記、博學勤學的意思。在佛的弟子中,多聞第一是阿難尊者,他只要有所聽聞,就會牢記不忘,且能條理分明。此處所講的多聞是指一方面經常追求新知識,一方面又不斷地溫故知新,對自身專業的知識要求深入,對各種不同領域的學問要求廣泛,然後加以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