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娘還沒來得及找桂枝“算賬”,卻因為半途的一場大雨,導致斷手一事宮中盡知,她總算消停了。
但朝中大臣都傻眼了,因為官家趙惇因為此事被驚到,將許多朝政都給耽擱了。
好不容易將養半月,可以重新上朝,趙惇又因為大臣的勸阻,打算去祭祀宗廟,期間需要夜宿齋宮。
李鳳娘這些日子倒是消停,但就在趙惇前腳剛去宗廟,她便是直接著人賜了黃珍兒三尺白綾。
據說,這一夜風雨大作,黃壇燭光盡滅,不能成禮。光宗回宮得知此事後,更是當場昏厥,怕風的痼疾因此加劇,自此政務便只好由李皇后獨裁。
於是接下來這半年裡,大宋朝堂烏煙瘴氣……
李皇后為人驕縱,臨政後封李氏之後代為王,李氏的家廟也逾越規制,衛兵多於太廟。李皇后謁歸家廟時,竟推恩家族二十六人、使臣更達一百七十眾,連李氏的門客也紛紛補官。
不僅如此,李鳳娘還離間趙惇與趙昚父子感情,本身不去重華宮給太皇太后請安已是有悖人倫,這下連他自己親爹,他也不去看了。
由於光宗很久不見太上皇,朝野上下為此疑駭。
紹熙四年九月重陽節這日,桂枝正在重華宮為太皇太后準備午膳,既是重陽節,飯食自然該豐盛一些。而桂枝早些時間出宮採買也留了個心眼,特地讓向北幫自己打聽了一下官家那邊兒的動靜,她想知道今日趙惇是不是要和李鳳娘一起向太上皇請安,再不濟,也該來重華宮,在重陽節這日表一表孝心。
可當她回宮之後,聽到的傳聞,卻令人心寒。桂枝一邊監督著膳食製作,一邊倚在門邊兒發愣。
向北在張宗尹的安排下,這些日子在大內巡職,卻聽到早朝時發生的一幕:當日早些時辰,久未現身的趙惇終於登上了朝堂,無疑這是眾位執掌朝政的大臣們連番請求的成果。朝中群臣,無論文士還是武將,紛紛上表諫言,希望光宗皇帝過宮拜見太上皇。
向北年少時便混跡在勾欄瓦市,聽著曲藝談唱長大,所以此時正在複述著當時朝堂的一幕一幕,活像那說書之人。
“據悉當時大殿之中,眾官員當中率先走出的便是謝深甫,謝大人向御駕施禮後就向官家諫言:‘百善孝為先,父子之情乃人倫天理,官家疼愛嘉王趙擴,又何嘗不似太上皇疼愛官家?天子若傳出不孝之名,又將以何面目見天下……’說得真是熱淚盈眶,官家聽完也深受感觸,準備命人備駕,打算前往德壽宮探望太上皇……誰知!聖駕還未擺好,皇后娘娘便聞訊前來,當著滿朝文武之面,將官家帶到側殿,具體說了什麼咱家不得而知了,只知道官家之後就宣佈退朝,那中書舍人陳傅良徑直上前,再次跪到御駕前,再次請求官家移駕德壽宮,皇后娘娘越發大怒,立即傳旨罷朝,過宮之事便再一次不了了之了……”
這邊向北說得活靈活現,彷彿他親眼目睹了一般,而張宗尹和楊桂枝聽完,心中各有所思。
桂枝疑惑地問道:“皇后娘娘為何要阻攔官家過宮探望太上皇?”
待屏退左右,張宗尹才回道:“太上皇對李氏早已不滿,官家懦弱,如今大權落入李氏之手,若是讓官家去探望太上皇,對李氏而言,無疑是泥潭深淵,屆時若太上皇扣住官家,又待如何?可曾想過?”
桂枝長舒口氣,竟不知政局如此驚險,自言自語輕聲道:“那他如今定是寢食難安……”
向北描述的並未添油加醋,一時間,朝堂之上沸沸揚揚,可即便是這樣,李鳳娘仍舊沒有收手的意思。
而就是因為這些事兒,使得趙擴整日鬱鬱寡歡,趙擴每次來重華宮,桂枝總能感覺到他身心俱疲。桂枝也沒有辦法,每次相見只能盡力安慰趙擴。
重華宮內,桂枝準備好了餐食,桌邊兒細緻擺著盤,如此日日貼心陪著太皇太后。
“哎!孝宗遜位之初與趙惇的關係還算融洽,每月定省四次前來拜見。可由於這父子二人沒什麼話說,定省的時間越來越少。漸漸的,由每月四次變成了三次、兩次、一次,現如今更是幾個月都難得去一次德壽宮了!”太皇太后嘆息地說道。
她也是偶爾談及此事,雖多半是因為重華宮許久沒人來,但她老人家心中更是為趙昚感到不值!畢竟趙昚於她而言,乃是親子一般。趙昚親政時皆以孝道為先,而這趙惇卻截然相反,德壽宮、重華宮,兩宮的用度大不如前。就說趙昚在位時,因太皇太后最喜歡荼蘼花,便在小西湖邊聚景園內為她種植了滿園的荼蘼花,每年定期更新養護,每每花開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