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著漫天帳,真是如火如荼,異常地華麗。
到了萬壽的一天,老佛爺也極早起身,著了錦繡的龍鳳壽服;李蓮英、繆素筠和諸親王的福晉陪侍著,擺起全副鑾駕,直往那頤和園裡來。一到了園門口,早有惇王、恭王、慶王一班親王,率領滿漢大臣在那裡跪迎車駕。進了園,諸親王又齊齊地隨了進來。這時排雲殿上已設著寶座,準備太后升座受賀。
因頤和園裡要算是排雲殿最是廣大了,殿上有聯道:“萬笏晴山朝北極,九華仙樂奏南薰。”只看聯上的語氣,已可見一斑了。不一會,光緒帝同皇后也擺著鑾駕前來拜壽,拉著便是瑾珍兩妃。原來二妃被禁的日期還不曾滿,光緒帝趁太后萬壽,替二妃乞哀,終算蒙太后特赦,所以也來給太后叩頭。最後是些福晉格格們,都一一叩賀已畢,太后傳諭,任親王、大臣、福晉、格格們遊園一天,並賞賜壽宴。宴罷,在大院前瞧戲,這一天熱鬧,可算得未曾有的了,後人因這頤和園的華麗,作了幾首詩,道:碧窗簾外,影冷如冰,簾外月華明。春明依舊在,昔日池塘何處尋?孤鵲聲聲,猶然逐雲之行。鴛鴦何懶,蛺蝶偏輕。 二十四橋未聞笛,兒女傷愴,怎醒也未醒。
多少淪桑恨,往事悲何限!前朝繁華不重見。閒雲散漫天邊,看綠楊天遠。梨花深深庭院,桃花門巷,獨得荷花池館。
一聲羌笛悲咽,昔日風流說起,不由人腸斷!
那頤和園大院中的戲臺,高低共分五層。二層系演神怪戲之用,所以佈置的一切和神祠差不多;但第一層卻同普通臺一樣,不過略為清致一點罷了;三層上面是專制佈景所用的;四層是臺椅一類,備伶人的喬裝;五層上卻供些神佛。戲臺的旁邊是一帶平房,以便王公大臣恩賞聽戲所坐。臺的對面有三間一丈多高的房屋,為孝欽後自己聽戲的時候坐臥之處。旁有兩間休息室,放置長炕一具,太后每到聽戲,或坐或臥,非常舒適。這天凡京津著名伶人,如潭叫天、汪桂芬等都被邀入大內。
到了晚上,頤和園內燈火照耀猶同白晝一般。太后和德宗並坐在大院前聽戲,兩邊列著親王、福晉、格格、親信的內監等等。不一會兒,太監呈上手本,請皇太后皇上點戲。西太后隨手點了一出小叫天的《天雷報》,德宗點了一出《逍遙津》,太監便領旨退去,叫伶人們扮演起來。那小叫天的《天雷報》是他拿手的傑作,果然一曲高歌,淋漓盡致。到了雷擊的時候,太后瞧著德宗微笑。光緒帝知道太后譏諷自己,便低頭默然。
李蓮英立在太后背後,也看看德宗一笑。光緒帝心上本已十分憤怒了,及至《逍遙津》出場,菊仙的漢獻帝,描摹懦弱的孤君受凌逼的狀態,真是聲淚俱落。恭王在座上忍不住喝采起來,慶王笑著道:“禁宮裡喝采,不怕老佛爺叫怪嗎?”恭王正色說道:“咱們先王的舊制,宮中不準演戲的了。”說著,目視太后。太后卻裝著沒有聽見一般,回頭對李蓮英說話。這時唯有德宗不覺眉飛色彩,連叫內監去犒賞那般演戲的伶人。西太 後明知皇上親點那出《逍遙津》,是有意和自己作對,因此很不高興。但礙著恭王在座,不好發作,否則,早已叫伶人停演。
原來恭王奕訢,生性素來嚴厲不阿,他在軍機處時,西太后本來懼怕恭王的。當孝貞後在日,常同西太后及皇上、恭王等往遊三海,西太后瞧見三海的亭閣頹圮的地方,便用手指著說道:“咱們須得好好地把它修葺一下哩 !”恭王聽了,便很莊重地答應一個是字。孝貞後接著說道:“修是應該修的,但俺們此刻不曾有閒錢來幹此種不要緊的事罷了。”西太后見說,就默然不語,這是閒話。
且說這天演戲還不曾完,德宗因心裡不快,便請了太后的晚安,先和瑾珍二妃回宮。太后也為皇上故意叫演《逍遙津》譏諷自己,本滿心不樂,巴不得德宗及早離開。等到德宗走後,西太后吩咐親王等退去,令格格們在大院前聽戲侍候著,自己卻同李蓮英去遊智慧海去了。
這智慧海是頤和園中第一個水景,大略的情景和瀛臺相似,不過構造上比瀛臺要考究得多。海的四邊嵌著珠玉寶石,掛著西洋的五彩燈景。海中放著一隻龍船,船身長一丈八尺,高一丈,制扎的綢綾,五色斑斕。龍舟的裡面是用大紅緞子鋪著地,一樣有几案臺椅、炕榻之類,不論坐臥都極安適。船頭上擺著旌旗節鉞,船尾裡另有一間小室,兩個小太監常常侍候在那裡,以便隨時進御點。舟的對面陸地上還扎著一座月宮,宮中簫鼓之聲終夜未絕;一到中秋,月宮裡陳列著甘鮮果品,雪藉冰桃,西太后同著皇上親祭太陰,並恩賞親王大臣,準乘了龍舟,往來遊戲,大有城開不夜之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