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條件,蔣介石能答應嗎,一條都不可能答應!
別忘了,蔣介石也是一個革命者,國民黨當初就是以革命政黨的面目出現,才推翻滿清,打倒北洋的。
滿清崩潰,不光內政腐敗,更重要的還緣於其對外屢戰屢敗,不斷地籤不平等條約,不斷地賠大筆銀子,北洋倒臺,同樣與屈辱地接受“二十一條”有不可分割的聯絡。
如果蔣介石答應日方條件,那他還不如滿清和北洋呢。
近衛不瞭解這些嗎,作為一國首相,他豈有不曉之理,只是他認為南京既已攻下,名不副實的南京政府自然成了魚肉,他想割哪一塊就割哪一塊,想怎麼爽就怎麼爽,根本就不用去考慮對方的感受如何了。
12月26日,陶德曼給蔣介石帶來了日方條件。
對這些條件,近衛要求給予限期答覆:1938年1月15日以前。在這以後,即使全部答應,也算作廢,讓你後悔都來不及。
《三國演義》中說,袁紹給生病的曹操發了一封討伐書,文章寫得很給力,曹操聽完之後,“出了一身冷汗,不覺頭風頓愈,從床上一躍而起”。
陶德曼來的時候,蔣介石正在生病,連站都站不起來,接待德國人的是他老婆宋美齡。
在病床前聽宋美齡讀完“靖和條件”後,他雖然不一定會立刻一躍而起,但可以肯定情緒異常激動。
這是赤裸裸的訛詐和羞辱,日方所提條件如此苛刻,絕無接受餘地!
事實證明,近衛並不真正懂蔣介石,後者往往到最艱難的時候卻反而能迸發出驚人的意志力。
先前,他或許有過悲傷,失望,彷徨,懷疑,到這時卻只有憤怒和絕不妥協。
近衛的“靖和條件”,讓他更深刻地認識到,今日除投降之外無和平,舍抗戰之外無生存,日本不是真正想停戰談判,而是要藉機征服與滅亡中國。
近衛以為南京失陷和屠城就可以使蔣介石精神崩潰,卻不料反而激怒了對方。
當然,每個人的承受能力都不一樣,日本人選擇在南京屠城,並不僅僅是洩憤,恐嚇也是目的之一。
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老人對我說,那時候南京城裡人頭滾滾,南京城外也是屍骨遍地,曾經的江南富饒之鄉,成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人間地獄。
面對這種無邊無際的恐怖,老百姓怕,已遷居武漢的各方人士,甚至軍政要員們也在發抖。
僅僅半年時間,中國的陸海空軍精華已近乎喪失殆盡。殘存下來的中國軍隊雖組織了二線防禦,但兵力已嚴重不足,試想,全盛時期猶不能制敵,這時候還能再抵禦強大的對手嗎?
戰略這個東西,都要經過很長時間才看得出來,當時當地,幾乎沒有多少人認為中國還有勝利或成功的可能,均以為在軍事失敗的情況下,非趕快求和不可,幾乎眾口一詞,放眼望去,更是舉國惶惶,悽慘景況難以言狀。
據說當時除蔣介石之外,在國民黨和政府內部,對戰事比較樂觀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馮玉祥,另一個呢,並不是國民黨員,甚至還不是中國人,是德國顧問法肯豪森,但他們倆也不過相信中國仍然能和日本再打上六個月而已。
在陶德曼送來了“靖和條件”並做了“內部工作”後,連法肯豪森也不再堅持他的六個月了。
12月27日,中國統帥部召開最高國防會議,對陶德曼的此次調停進行內部討論。會上,多數人主張接受“靖和條件”,抱病與會的蔣介石說了聲不可以,話猶未了,連平時蔫蔫呼呼,不大出聲的于右任都站起來插嘴,言語之中,頗有譏誚蔣氏不自量力的意思。
連法肯豪森這樣的“絕對軍事權威”都斷言了,中國打不過日本,那何必再繼續無謂地耗下去呢?
可想而知,這個時候主戰,與淞滬戰前,甚至南京失陷以前都大不一樣,需要真正有點逆風而行的精神。
像曹操讀完書信的狀態一樣,蔣介石的病也很快好了,並且堅決主戰。
此時求和,對國民黨和政府而言,無異於自取滅亡,不僅外侮難堪,要蒙受莫大恥辱,而且會導致內亂益甚,國內將因此再度失去凝聚力,重新進入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
你們這些人只看到如今時局之危,卻不曉求和之害,真是愚不可及,何能撐此大難也?
蔣介石把主和的官員,包括汪精衛、孔祥熙、于右任、居正等一個個找來,逐一進行面談,反覆說兩句話,一句是“當此國家危迫之時,若無堅忍不拔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