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準,炒得太稀,廚師急中生智,勾入澱粉,一邊用力攪炒,一邊不時加油。結果,較以往更為油潤光澤,香甜可口。且出鍋時不粘鍋、勺,盛裝時不粘盤,進食時不粘匙,賓客連聲叫絕。逐因得名“三不粘”,在當地流行開來。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駐胖安陽,當地官員向乾隆獻膳,就有“三不粘”。食後乾隆大悅,即命隨員訊問製造辦法,帶回京城。爾後,該菜便在宮廷、府衙、市肆以致家庭廣為傳播。
色澤金黃,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營養,尤宜於老人、幼童食用。軟香油潤、濃甜不膩,有益智、開胃的成效。此菜色金黃,味香甜,炒制時不粘鍋、勺,盛時不粘碟、筷,吃時不粘牙,故名“三不粘”。
對“三不粘”的質量,您記住有“四不”、“三看”,考究一個“滑嫩”。四不指不緊、不粘、不出油、不汪水。三看指一看色二看形三看味。色上金黃帶亮,火色平均,不生不煳。形上外形豐滿有張力,無結塊,無疙瘩。用勺一舀,不流不散不板。滋味濃香沙甜,油而不膩,口感爽滑細嫩,略有咬勁。吃完之後只剩下一個空盤和滿口甜香便是好手藝。
北京會做“三不粘”的廚師不多。此菜難度大,普通飯館做不好。“同和居”的質量有保證,雖價錢較貴,也值得嘗一嘗。河南安陽也有“三不粘”,與此菜類似。
與“三不粘”近似的還有一個“熘黃菜”,也是名菜,配料和手法和“三不粘”差不多,鹹鮮口。四個蛋黃一個蛋清,參加雞湯和調料、水澱粉打勻,下鍋推炒,考究108下出勺,上面再撒點火腿末。成菜後略稀呈麵醬狀,顏色金黃,口味鹹鮮,口感滑爽嫩軟,也是京菜中的名品。
關於“三不粘”這道菜的來歷,聽說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清朝乾隆年間,安陽有一個縣令,其父喜歡吃花生和雞蛋,可是年歲大了,牙齒不好,縣令就讓廚師每天蒸雞蛋羹給本人的父親吃。時間一長,縣令的父親就吃膩了,食慾越來越差。縣令就讓廚師變換一下飯菜的做法。廚師絞盡腦汁,將雞蛋的做法變換了許多把戲,縣令的父親還是不想吃。有一天,一個廚師想出了一種新的做法。他把雞蛋黃加水打碎後,再放入白糖,然後倒入鍋裡炒出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菜餚,暫時取名叫桂花蛋,縣令的父親品味之後,連連誇獎這道菜好吃。從此,這道菜就成了縣令家的主要菜餚,一家人百吃不厭。
秋天的時分,縣令的父親過七十大壽,賓客盈門,縣令大擺宴席,為父親慶祝壽辰。當然,宴席上仍然少不了桂花蛋這道菜。平常做這道菜的時分,廚師總是用小鍋烹調,一次炒一盤菜。慶祝壽辰這天,吃飯的客人多,小鍋炒菜太慢,廚師就改用大鍋來炒。可是,由於是第一次用大鍋做桂花蛋,該放幾原料,廚師的心裡沒有底。桂花蛋炒好之後,他發現蛋黃太稀,就趕緊又往裡面新增粉芡,一邊炒一邊往裡添油。結果,這回炒出來的桂花蛋色澤黃潤,晶瑩欲滴,香氣四溢,大家品味了之後,都誇獎這道菜滋味鮮美,甜美爽口,真實是菜餚中難得的佳品。於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陽聲名鵲起,流行開來。
不久,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過安陽,提出來要品味安陽的風味小吃。安陽縣令就讓廚師精心炒了一盤桂花蛋,獻給乾隆品味。乾隆吃了這道菜餚之後,非常快樂,他見這道菜餚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就當即下了聖旨,將桂花蛋賜名“三不粘”。並讓縣令把此菜餚的製造辦法給了皇宮裡的御膳房,以備本人和後宮嬪妃及皇親隨時品味。於是,這道菜就從安陽古城進入了北京紫禁城,成了一道御菜。聽說,後來有一位御膳房的老廚師告老還鄉,在他分開皇宮御膳房的時分,就把“三不粘”的製造辦法帶出了紫禁城,使這道來源於民間的美味佳餚又重新回到了民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近些年來,“炒三不粘”經廚師們的不時改良,又在金黃似月的“炒三不粘”四周擺上用京糕切刻而成的晶瑩鮮紅的小兔,為此菜新增了神奇的顏色,顯得更為富貴雅麗。這道菜的特性是軟香油潤、濃甜不膩;有益智、開胃的成效。“三不粘”金黃,京糕鮮紅,紅黃相映,鮮豔喜人。“炒三不粘”是安陽烹飪園裡的一枝鮮花,也是豫菜中的佼佼者。
目前“三不粘”這道菜餚做得最好的大約要數北京的同和居飯店了,他們烹製的“三不粘”色質純美,香甜宜人。還有人說,日本天皇曾經特地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購置“三不粘”,然後坐飛機帶回東京給他品味,而且吃得津津樂道。看來,美食的誘惑力有時分也是非常宏大的,美食也常常會讓人日思夜想,那種掛念的情懷,能夠和熱戀中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