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十一月,正午的天氣不冷不熱。
此番應試的人,有綸巾儒衣的寒士,有年輕的富農子弟,亦有百姓人家的俊郎,但最引人矚目的,當是第一排的六旬老農了。
只見他身穿麻布衣裳,頭戴一頂草帽,面色蒼老,白鬚飄飄,眼睛神采奕奕,滿是裂紋的粗手拿著一支毛筆,下筆如有神。
眾人注意到了這個六旬老農,雖然心有疑惑,但都沒有聲張。
隨著時間的流逝,下午末時一刻,考生們陸續寫完交卷。
現在到了閱卷的環節,也是決定他們去留的時刻。
每個考生都期待著,他們沒有回去,而是停留在了縣衙外。
縣衙一間偏廳內,十多名閱卷官坐堂批改,評分高低不看文采,而是按照王凝之要求的三點,為期一個時辰的閱卷開始了。
這次不是王凝之親自閱卷,二百多張卷子,效率太低了,而是之前招攬的十多個頗有才能的寒士幕僚。
一個時辰後,來到了申時,太陽不再那麼照眼了。
閱卷官們將這二百多份卷子改好,交給王凝之最終評定人選,丁原、劉宏青在一旁幫審。
王凝之沒有墨跡,將卷子快速審查一遍,將合格的全部蓋上縣衙大印,正式錄用,總共八十多人。
衙役們將每一個蓋有印章的試卷拿出,來到縣衙大門前挨個喊他們名字,並道:“使君在你們上任前,最後囑咐一番,請跟我來吧,對了,還要到劉主薄那裡入籍。”
片刻後,王凝之在廳中親自接見了他們,勉勵和叮囑一番,便與劉越匆匆去往城北的縣兵大營。
下一步,王凝之還會招收更多的官吏,因為隨著錢唐人口越來越多,不出幾月便會突破十萬,這八十多官吏顯然不夠。
至於能夠輔佐自己的官吏,要更難尋的多,不是靠簡單的招收就能得來的,這個時間段,東晉人才本就不多,全都有名有姓。
歷史上秦孝公、曹操二人都曾釋出招賢令,但現在的還不夠資格,只能期待有賢才投奔了,以自己的名聲和身世,應該會有人慕名而來。
錢唐還是太小啊,目前主管內政的有劉宏青兄弟二人,還有王渙之、謝朗的幫襯,治理一個錢唐縣是足夠,但以後呢,說不定。
城北,縣兵大營前,一輛駟馬高車緩緩停下,伴隨著50名帶甲部曲。
縣兵大營佔地極廣,一眼望去,有營帳百餘個,足夠容納一千多名士兵了,平常訓練多是到城外,一個月也訓練不了幾次。
他們多是寡兵招募的貧民、流民,一個月一石糧食,二百錢作為零花錢,雖然戰鬥力不強,但勝在聽話,歷來都為縣令馬首是瞻,畢竟軍餉是縣衙發放的,有沒有層層剋扣不好說。
王凝之叫來了每個屯的屯長,到兵卒中瞭解情況,順便聽聽他們的彙報。
這一千縣兵中,有帶甲徒兵百餘,是精銳,弓弩手、盾牌手、輔兵皆具,沒有騎兵。
王凝之想要了解縣兵,需要透過他們,但想要了解實際情況,便要到底層士卒中去了。
表面上,營中十分正常,士兵們都是足響,無任何剋扣現象,按時訓練,精神氣也很足。還沒有山頭,沒有打架,一片和諧,簡直是一個完美軍隊。
甚至於,一個聰明的屯長專挑了一隊精銳,來到王凝之面前展示,擺明想要糊弄他這個世家之弟一番,畢竟一般的大人物哪裡清楚基層的真正情況。
王凝之見識過那次掃黑行動的縣兵作戰,和自己的部曲有著鮮明的對比,相比之下簡直是烏合之眾。
這個人明顯把自己當成傻子了,王凝之在眾目睽睽之下,當面訓斥了他一番,還扣了他一個月響錢,不過這只是明面上的。
背地裡,王凝之命劉越偷偷找一些士卒,鼓動他們說出真實情況,有沒有剋扣啊,有沒有欺壓百姓的山頭啊,這樣子自己才有理由拿下他們。
這些肯定是有的,而且很嚴重,王凝之從底層士卒的認真表演中,可以看得出來。
這是積蓄多年的威壓,讓他們不敢發聲,縣兵中的官僚一定不差縣衙多少。
有沒有欺壓過百姓,不管是上級屯長,還是下層士卒,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只有嚴重與不嚴重罷了。
縱觀歷史,封建社會的軍隊哪一個可以做到“不拿百姓一針一線”,司馬遷曾吹噓過劉邦入武關,對百姓秋毫無犯。
但連岳家軍、戚家兵都談不上秋毫無犯,或多或少有一些欺負百姓的行為,可見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