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做官呢?為毛還要發明那麼多攻城、守城器械呢?為毛宣講“蓄士”以備守禦呢?曾幾何時墨家和儒家是並稱的兩大顯學喲。好吧,偶承認墨家更傲嬌一些~~~
·
第二十節 鹽屯之策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齊侯的車駕繼續東行趕赴東萊。蔡吉本人則在路途上一面處理公務,一面抽空研讀《太平經》,當然是以紅卷的《太平清領道》為主。綠卷的《太平要術》改編自《莊子》,與其看其中的鬼神之說還不如讀原版的《莊子》。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蔡吉之前看過的墨家經典《墨子》,《太平清領道》在思想上要淺顯得多。像是作為墨家精髓的墨辯邏輯就完全沒有被提及。並且書中涉及丹藥、機關術的內容,既不多也不深奧,主要是隔空抓鬼、滾油洗手之類教太平道教徒如何用丹藥和機關術裝神弄鬼的把戲。但這並不表示《太平清領道》對蔡吉就沒啟發,相反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講述墨家對政治、經濟、民生、軍事的主張及具體實施方法
其中最讓蔡吉感興趣的莫過於墨家對“義”和“利”的理解。話說儒、墨兩家都提倡‘義‘。但儒家往往把‘義‘與‘利‘對立起來。事實上,自孟子提出:“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起,後世儒者便以言利為大戒。董仲舒更是說:“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於是儒者一切行為,專問動機,不問結果,弄得道德標準和生活實際距離日遠,進而成為儒家學說一大流弊。
反觀墨子直言“利,義也”,提倡“兼相愛,交相利”,認為道德和實利不能相離,利不利就是善不善的標準。當儒者還在以“小人”、“君子”的立場來爭辯制度的優劣。墨者已務實地宣佈,“愛利萬民”、“兼而愛之從於利”、“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
墨家的這種實利主義,可以說甚合蔡吉的脾胃。在她看來自漢武帝獨尊儒術起,中國歷史上的歷次變法總擺脫不了儒家小人君子之爭的制肘。所謂的清流時常以道德大棒綁架朝廷政策。可事實上衡量一個政策優劣的標準是其是否利國利民,而非制定者、實施者的私德。相反那種以私德攻擊政敵的作風才叫小人行徑。而一但解除了儒家有關“義”與“利”的對立,重商重工也就都有了理論基礎。
此外墨家在民生與經濟上也頗有特色。不同於善於“開源”的法家,墨家的原則是“節用”。特別是在政府開支上。墨家主張“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認為君王不該做“加費不加利於民”的事。
而這種節用的原則還體現在對人力與時間的珍惜上。墨家認為儒教的喪禮,君父母妻長子死了,都服喪三年。伯叔兄弟庶子死了,都服喪一年。其餘族人親戚,五月三月不等。這樣,人生在世幾十年,服喪的日子倒佔了大半。還有什麼時間去工作學習呢?所以墨家對喪葬的態度是“節葬”。而這一點倒是與曹操的薄葬不謀而合。當然來自一千八百多年後的蔡吉更是舉雙手錶示同意。
不過由於墨家從未當政,這些觀點自然也就沒有例項可以佐證。整本《太平清領道》中唯一有過實踐內容就只有軍事這一部分。特別是關於策劃起事、招兵買馬的部分簡直堪稱經典中的經典。須知墨家在歷史上本就以秘密結社著稱,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在經過系統的整理與總結之後,最終結出了黃巾起義這一碩果。起義的籌劃將近十年,範圍涉及青、徐、幽、冀、揚、兗、豫八州,如此強大的動員力與組織能力,在蔡吉的印象當中也只有後世舶來的紅色組織能與其相提並論。
且不論墨家的觀點優劣如何,至少在《太平清領道》的相伴下,蔡吉倒是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十來天的功夫一眨眼就晃了過去,待到大隊人馬抵達東萊郡治龍口城時已是建安六年的八月。
龍口城也就是當年的黃縣。本就是蔡吉的起家之地。這一日得知蔡吉得勝而歸,龍口城內外早已人山人海。彩旗飄揚,鑼鼓喧囂間,數以萬計的軍民分列官道兩側,歡呼雀躍著迎接凱旋而歸的齊軍將士。
管統站在人群中,看著蔡吉乘著馬車一路向沿途的軍民揮手,悵然若失間只覺胸口一陣生疼。曾經寄人籬下的孤女而今成了權傾北方的諸侯。曾經名滿天下的四世三公之後,而今卻落得兵敗身死。名譽盡毀。管統知道有些事情他一輩子都不能原諒自己。不過相比當日在黎陽被俘時的憤憤不平,如今的管統在心中多少已經預設袁紹的失敗怨不得他人。畢竟在不到一年的軟禁中,他看到了本已“橫死”的田豐。也見聞了袁術、袁尚叔侄鬩於牆,甚至還聽說了有關袁譚棄父而逃的傳聞。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