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還把蘇軾當作平等人看待,接下來開口,已經認同了趙興的身份。用趙興妻妾的口吻稱呼蘇軾與秦觀。稍作停頓,她才想起來回答蘇軾地問題:“八月十五啊,興哥,八月十五之前我們是不是要來一歌舞伎,如此,不如就定在八月十五——中秋夜宴,這名字聽起來雅的很。”
廖小小很會察言觀色,陳伊伊開口的時候,她沒有插話,等到陳伊伊決定了。她馬上添油加醋:“樓頂平臺能夠容納二百人,每家十口,樓上能容二十家,其餘的就在院子裡。再讓班子裡其餘的人散佈於四處,也算是中秋同樂,相公看如何?”
趙興仰臉看了看背後的青瓦臺,再環顧一遍周圍的院落,點頭同意了廖小小的建議:“這得請一些熟人,請帖提前散發出去。核定人數,再根據人數規劃場地,小小。這事你辦吧。”
小小響亮的答應下來:“中秋時分。讓他們培育好櫻花,到時候櫻花開放,茉莉飄香,再加上滿院的杜鵑玫瑰,好好籌劃一下,定能讓這園子口口相傳……相公需給我幾個人,這籌劃地事情。還是那群孩子在行。”
趙興這座城堡裡面圈了60頃地。宋代每頃地約為66666。66平方。這樣大的住宅用現在標準來衡量。簡直是千萬富翁的標準,但在宋代。它有可能是政府救濟的物件。
宋代標準地中戶為十口之家,而宋代第三等戶在政府眼中以“十口百畝(實際統計為105畝)之家”為“自足”,其言“足食足用”者,這標準也就是現代所說的“溫飽水平”。而宋代50畝為一頃。也就是說:十口之家有兩頃地則為溫飽。
趙興這院子圈了60頃地,只要園裡住了三十戶人家,他就勉強接近了宋代的救濟標準,然而,他這座大院子不止住了三十戶,甚至住了一百戶不止。所以按宋代居住標準計算,他擁有的地產應該歸於赤貧戶,需要被政府救濟。然而,這麼做太丟人,趙興想一想都覺得難堪。
救濟標準是什麼呢?元元年(公元1086年)四月十八日司馬光言:“臣意以為十口之家,歲收百碩足供日用,月掠十五貫足供日用。”司馬光這意思是說,如果宋代的十口之家,家庭月收入與縣長的月薪15貫相等,也就是人均收入一貫五百文,就屬於救濟標準範圍。
怎麼救濟?《開慶四明志》卷4《廣惠院。規式》中載:“特不過矮屋三數間”,則“以省務酒額並歸庫,遂行修葺”,這意思是說:假使百姓窮到只擁有個位數地房間(三數間屋),無論每間屋子有多少平米,都從當地酒物稅支取款項對百姓房屋進行修繕,然後“每一大口,月給米六鬥,錢十一貫;小口五歲以上,月給米四鬥,錢七貫;十五歲以上為大口,餘則為中口……”
當然,這一救濟標準高了,宋代政府稱這標準為“足食額”。如果災荒持續過久,受災面積大的話,這樣配額政府“難可以久行”,只能減半,以“保命額”進行救濟。
現在,伴隨著青瓦臺完工,標誌著趙興這座莊園經過數年的修建,正式竣工。院子裡數千工人將隨之透過懸索橋到河對岸,幫趙興在對岸建設一圈宋式地磚瓦房。那些工人走後,趙興這座城堡裡雖然不再有閒雜人員,但無論怎麼算,裡面地剩餘人口也會將“人均佔有土地面積”拉過救濟線。
對比蘇軾在常州的莊園,也就一箇中戶的標準,足共三百頃,已十倍於趙興這園子。
但如果按司馬光的標準,以月收入為衡量,趙興又不應該被救濟,因為他的月收入,或者說他的日收入都遠遠超過十五貫,再加上他還是現職官員,而現職官員從未進入救濟範疇,所以趙興真想拿到政府救濟,只有辭官之後,成為老百姓,然後透過隱瞞收入的手法,才能獲得政府救濟。
所以,總而言之,統而言之,趙興這塊將近數百萬平方地大院子,在現代社會看來,是超越比爾蓋茨地標準,但在宋人看來,只有兩個字:侷促。
“這小院子,如果分做幾處唱戲,恐怕騰挪不開”,蘇軾遺憾的說,停頓了一下,他建議:“樓上只能坐二十戶啊,二十戶也夠了,叫一些相稱地官員,官紳,水榭這邊也能容納二十戶,兩者加起來,總共四十戶,便是杭州官員一網打盡,也足夠了,無需設更多的點。”
“甚好!就這麼定了,樓上的十戶由我來發帖,剩下的一半由老師做主,樓下的,這水榭便讓兄弟們玩耍,如此甚好”,趙興點頭。
臺上的《西廂記》已經唱完了三個摺子。宋代這樣的戲劇,由於功效不高,舞臺佈景速度緩慢,所以每天只唱兩三個摺子,整本的《西廂記》需要唱五天,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