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一半的篇幅介紹了海外反清勢力的動態。藉著這份秘密資料,王明遠瞭解了海外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保皇黨和以孫文為首的革命黨在政治主張上的區別。也獲知了孫文一派近年來在南方的舉事,廣州舉事,惠州舉事的大致過程。在王明遠看來,**滿清韃子,建立一個新王朝最終要靠戰力強悍的軍隊,像孫文的做法,再搞一百次也不會成功。不過,王明遠在獲悉孫文一派革命黨的壯舉後還是有幾分佩服之情,勇氣是足夠了,但不自量力。
最近一期的《情報要覽》是與鄧清華調令一起送達鄭家莊的,通篇都是介紹一張開辦於上海租界的《蘇報》的政治主張和幾位主筆的情況,鄒容、蔡元培、章炳麟這些人名也被王明遠所知曉。而案几上這份厚達七十五頁的《東北軍政略述》更是詳細介紹了東北地界上清廷、曰本和**的軍事政治力量和地理民情。搞出這樣一份資料,不知讓江雲那個賊頭賊腦的小子花了多少工夫。如果不是圖謀東北,幹嘛花這麼大的氣力?
放下報告,王明遠將思緒轉回了眼前的一件頭疼事上,那就是自治委員會的內部問題。(未完待續。)
第十三節根據地的變遷
自蒙山軍佔領鄭家莊為中心的大片區域,朝廷本來就薄弱的統治完全崩潰了。蒙山軍不是像孫德旺、陶三一類以打劫綁票為生的土匪,而是一支有著深遠政治圖謀的武裝集團,所以必須建立自己的鄉村政權基礎。蒙山軍需要吃飯,需要穿衣,需要安置傷病號,需要招募新兵,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一個全力支援蒙山軍的基層政權。
這個政權,就是龍謙花了很大氣力打造的村民自治委員會。
自秦始皇混同宇內,建立大一統的中央帝國,中央政府對於農村的統治從來就很薄弱,更多的依靠鄉村自治,依靠物件是信奉儒學計程車紳。靠近城市的還好,在遠離交通線的山區,政府的統治力就更為薄弱了。那些地方經濟基礎極弱,可以為統治者提供的稅負也很少,只要太平無事,官府很少過問山區農村的事情。在封建社會成型後,經過歷朝歷代的磨合,中央——省——府——縣四級體制成為了通行的模式。縣就是封建社會最基層的統治組織了。縣令們由於交通問題,很少到所屬的鄉村視察。據根據地的老年人回憶,費縣的縣官老爺只來鄭家莊一次,那也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還有一個就是官府的工作態度了,由於各級官吏都是由上級來任命考核,所以,取悅上司是他們工作的主要目的。報喜不報憂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農村的自然性質的小農經濟模式決定了農村無喜可報,憂倒是不少。比如水旱蝗災嚴重時,會導致流民的出現,而歷史上流民就是最危險的因素,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會向上申報災情,請求減免稅負並請求中央財政的支援。但這不是為了災民考慮,而是為了官員自己的烏紗帽和利益考慮。當朝廷賑災的銀子撥下來,各級官員撈錢的好機會就來了。
正因如此,才會出現蒙山軍佔據鄭家莊後魯南乃至山東官府的反應遲鈍,如果不是苦主鄭經有兩個軍方背景的兒子。如果不是袁世凱主政山東後銳意進取以求仕途更上一層樓。官軍會不會發兵攻打鄭家莊都是一個問題。
在別的地方不敢說,至少在魯南,還沒有人像蒙山軍一樣關注農村經濟問題,並且用很大力氣去調查研究農村經濟並且試圖在組織形式上加以改變。
這種組織形式。也是不斷完善的村民自治委員會。
開始是以自然村組織的。最早的自治委員會誕生於鄭家莊。然後就是陳家崖。逐漸推廣到了根據地的近二十個村莊。在蒙山軍完成了“招安”大業後,自治委員會也升級了,在保留各村自治委員會的前提下。成立了更高階別的自治委員會,大家叫它總會,統一實行對根據地政治經濟方面的管轄權。
後世有一位軍事大家曾形象地解釋過政權的含義:政權就是鎮壓之權。雖然直白了些,但道出了政權的主要本質。那就是其強力性。
如果沒有蒙山軍作為後盾,自治委員會是不會誕生並壯大起來的。因為有蒙山軍這樣一支連續擊敗官軍的武裝,自治委員會真的成了二十餘個村莊內說了算的機構。當然,也與其傾心為當地百姓謀福利有關。
但直到後來,才有人明白了,自治委員會是龍謙決心實行軍政分家,改造農村的一塊“試驗田”。
最早明白這一點的是陳超。
陳超注意到,從鄭家莊施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轉變為陳家崖、白魏為代表的減租免債,其中包含著龍謙對解決農村問題的思考。前一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