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十年代晚期找到了一份稱心的工作,他成了一家名叫《假日》的雜誌的資深編輯。他在這家雜誌一直幹到七十年代這家雜誌停刊。

貝斯特六十年代以前的令人難忘的作品還有《關於時間和第三大街》(OfTimeandThirdAvenue,1951)、《正在消失的大幕》(DisappearingAct,1953)和《謀殺穆罕默德的人》(TheMenwhoMurderedMohammed,1958)等,它們曾經是關於時間悖論的最機智的故事。貝斯特早期的大部分故事收錄在《星爆》(Starburst,1958)和《地球黑暗的邊緣》(DarksidetheEarth,1964)兩本選集之中。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貝斯特又一次離開科幻界,直到1974年,他才以《四小時神遊》(TheFour…HourFugue)重新展示了他原有的自信心和創造性,同年的《電腦串聯》(TheputerConnection)使他重新獲得了創作高潮,但並沒有完全回到原來那些有關永生、全知的計算機的華麗故事的道路。雖然進步和複雜性仍然存在,但看起來《電腦串聯》更像是對他自己原來作品的複製。

貝斯特的最後一部科幻小說《欺詐者》(Deceivers)發表於1981年,以貝斯特的水準來衡量,這部作品只能說是一部失敗之作,它為貝斯特的科幻之旅畫上了一個令人遺憾的句號。

貝斯特在科幻領域算不上多產對他來講,科幻更像是一種業餘愛好而非事業。但是他那些獨特的創作卻為他在科幻群英榜中獲取到了重要一席。

貝斯特擅長在迅速發展的情節中製造鮮明的形象,更擅長以敏銳的眼光透視未來,體察科幻潮流的變化,他是科幻小說的一位革新者,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他雖然基本遵循傳統寫法,卻有著超凡的創造力,他是科幻作家中不可多見的優秀作家,在傳統科幻和“新浪潮”乃至“賽伯朋克”之間架起了橋樑。

第一章

無窮無盡的宇宙中萬事因循舊軌,無異無新。渺不足道的人類自以為是鉅變的奇蹟,在上帝巨眼觀照之下卻只不過是必然發生的尋常事。這個生命中奇特的剎那、非同尋常的事件,所有關於環境、機遇、意外的驚人巧合……都將在某個太陽系的某顆行星上一再重演,這個星系每兩億年迴圈一次①,已迴圈九次之多。

那裡有無數世代,無數文明,過去如此,現在仍然如此。人們滿懷虛幻的自豪感,認為自己是時空中迥異於人的存在。懷抱這種幻象的人數之不盡,自以為自己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無法複製。未來,這樣的人還會更多更多……以至於無窮無盡。下面就是關於那樣一個時代和那樣一個人的故事……

第一章

爆炸!震盪!地下室的門突然洞開。房間深處,一排排一摞摞,是錢,等著人們搶奪、掠取、洗劫。那是誰?誰在地下室裡?啊上帝,沒有面孔的男人!虎視眈眈,森然逼近,沉默無語,令人恐懼。快跑,跑啊……

跑啊,不然我就會錯過巴黎氣鐵②和那位有著花般面容、惹火身材的美人。飛奔趕去還來得及。可是,大門前的那個人並不是守衛。老天啊。那是沒有面孔的男人。虎視眈眈,森然逼近,沉默無語。別喊,別喊了……

但是我沒有放聲驚呼。我正在光閃閃的大理石舞臺上歌唱,音樂迴盪,燈火通明。然而除我之外,圓形劇場裡空空蕩蕩,像隱在陰影裡的巨大窪地。空曠……只有一個觀眾,沉默無語,虎視眈眈,森然逼近。沒有面孔的男人。

但是這一次,他驚撥出聲。

①根據奧爾特常數,在太陽處,銀河系的自轉線速度為250公里,自轉週期為2.5億年,不過“九次”的資料不可考。

②作者設計的一種未來世界交通工具,“氣鐵”的翻譯源自“地鐵”。

本·賴克醒了。

他靜靜地躺在浮床上,心跳不已,目光存室內的物體上漫無目的地遊移。這些東西本應烘托出一種沉靜氣氛,但他一點也感受不到平靜:碧玉的牆壁;流動著夜色般的光澤,一碰就會不斷地(甚至令人厭煩地)向你點頭行禮的清官瓷人;可以顯示三顆行星和六個衛星上不同時間的多用鍾;還有床本身——一個水品池子,充溢著99.9華氏度①的碳酸甘油。

①約等於37。72攝氏度

門輕輕開了,喬納斯浮現在陰影中——一個穿著深褐色睡衣的影子,一張馬臉,行動像喪葬人的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