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此人為首相。朝堂必減少不必要的爭執而導致矛盾激化,戾氣沖天,阻僥國家發展。然而此人疏於言,若是陛下出現嚴重失誤時,他就不能及時撥亂反正。”
“……”
宋九一口氣點評了十幾名重臣的長處與短處。
當著大家麵點的。
於是所有人都在苦笑,包括寇準,包括趕來迎駕的王欽若。
但這時候大家都不氣憤,這是宋九為下去交待以後國家注意事項的。若是因為說了自己缺點而動怒,在這時候與宋九衝撞,那純粹不亞於去送死的。
“再說夫子最重視的東西,禮儀。實際禮儀就是秩序,國家有了秩序,有了規範,各安其職,國家就會安定,國家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才是禮儀的根本。不能為了禮儀而去禮儀,那是舍其本求其末了。特別是敬鬼神,夫子之道,敬鬼神而遠之。相信此次安定後,肯定又有大臣獻媚,要求陛下前去封禪了。”
“嗯,我們來看封禪泰山國家的下場,秦始皇封禪泰山,結果不久秦朝滅亡。漢武帝封禪泰山,太子冤殺,國家窮弊。唐高宗封禪泰山,武則天篡國,李氏差一點盡屠。唐玄宗封禪泰山,結果安史之亂,唐朝衰敗。就是漢光武封禪泰山稍好一點,然而東漢一代不如一代,更無中興之君。為何?”
“佛教感化世人,本是好的宗教,又為何周世宗滅佛,為何王禹偁排佛?無他,沒有多少真正的大和尚。八成和尚出家不是為了信佛,而是因為好吃懶做才出家的,因此許多和尚視錢如蜜。然後藉助佛的名義,蠱惑人心,騙取百姓財富,甚至為非作歹,兼併土地,私放高利貸剝削百姓。而且廣建寺觀,大修銅佛像,必傷國家財政,諸多人出家,導致田地無人耕種而荒蕪,百姓將財產田地寄於佛的名義下,國家稅務無法收徵。這些人名為出家,實際已不是佛的子弟。”
“若是聽他們蠱惑,即便死後,佛祖也不會將此人帶入天堂。最有名的便是梁武帝,因為信的是偽佛,馬上就遭到了現世報。那麼佛要我們什麼,積善行德,這不是給佛敬多少香火,而是行善事於世人。如陛下做一個明君,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強大,佛就會喜歡。如果不顧百姓死活,用百姓血汗的稅錢而去封禪,而去大修寺觀,佛會不會喜歡,會不會給這個國家帶來好運?”
“說得好啊。”寇準道。
宋九就沒有再說了。
可能以後還會說,但想到了才說。
在位一天,盡職一天吧。
然後他看著北方,主要還是北方。
不過有兩個良好的基礎他未說出來,第一個就是遼國擄走了許多漢人,甚至將他們送給了韃靼,宋九不打算學習唐太宗,將漢人一起帶回來,有他們在各個北方部族裡,利於加速民族融合。
第二個就是多年的洗腦與宣傳。
宋朝還有許多不好的地方,如一些貧困山區,特別是夔峽哪裡,讓宋九認為是自己執政數年最大的汙點。但總的來說,宋朝百姓生活條件好得多。
而且會越來越好。
棉花,灌溉“機械化”,未來可能越來越低的稅務,發達的商業,一些齊人政策,而且書院那邊發明了電與電池,只是不能運用,海外開墾對人口壓力的疏散……
況且也擄來許多百姓,他們生活應當還不錯,只要調一批原來的遼國百姓回去宣傳,與以前的種種宣傳政策結合起來,會更加迅速地安定與融合。
但隨後宋九又提議趙恆下了三道詔書。
第一道詔書是下給河東軍與西北軍的,可以酌情決定是否立即收回山後,但除反抗者外,一律不得格殺,更不得擾民,不得奸掠,不得燒殺。
第二道詔書是下達給北方所有鄉兵,以及參加捕拿遼軍逃兵的百姓,若擊殺了逃兵,必須攜帶相關的盔甲武器與軍牌做證明,不能僅用人頭就前來領賞。更不準殺害平民百姓冒功,犯者必斬。
第三道詔書是下給曹瑋、王德用與李繼隆,對於那支大股遼軍,能降則降,不能降才殲滅之。降者甄別處理,未殺害百姓者,務必妥善安置,賞錢等同擊殺。
三道詔書下後,大隊人馬滾滾北上,每走一步,離幽州,離醫巫閭山就近了一步……(未完待續。。)
第五百十七章 養豬
第四天傍晚,遼軍才到達鉅鹿南郊。
行軍速度不是不快,蕭撻凜這廝大約看到三軍後勤不足,糧草不足,正好沿途有一個規模不小的寨子,下令攻打,準備洗掠這個寨子。幸好此時河北官員命令已經下到各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