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警戒,茶樓上茶樓下茶樓外,到處都站著兵士,全副武裝,手中持著明亮的武器。宋九多會見過這等場面,他還能坐穩了,已經是第一流的膽色。
趙匡胤道:“九郎,請用茶。”
“陛下,臣那敢擔陛下一個請字。”
“未必吧,你若將朕,將朝廷放在眼中,二弟就不會頭痛了。”
“頭痛?”
“不說這個,剛才你那幾首小令雖唱跑了調,但文字不錯,為何不好好科舉?”
“陛下,那幾首小令是我歷年來所寫的小令當中最好的,臣愚味,臨場發揮去寫四六體駢文賦,臣不行。”
“寫不好就不寫,何必曲解駢文?”
“陛下,古代大賢有幾人寫過駢文?駢文又發自何時,魏晉,國家衰微之時,大唐雖用過,可是大唐過於重武輕文,一味開邊,這才有安史之亂之禍,陛下若想倡化文教,重視文治,必須還原上古原貌,不能再用雖華麗但空洞,雖琅琅上口但堆砌不知所云的駢文為文章主流。”
四六體駢文就是以四字和六字相間的駢文,間或少量二字、三字、五字、七字也行,但到了唐朝發展漸漸完善,連二三五七**字間得多,都不能算是標準式的四六體駢文,也就是名篇《騰王閣序》只能算是不標準的四六體。
當然,它很華麗,騰王閣序、阿房宮賦、哀江南賦序,這些文章幾個華麗得掉渣。
可是要求通篇對偶壓韻,還要以四字六字為主,這有多難寫?所以李白那種才氣,向韓朝宗寫了一封自薦信,為了表達出自己意思,只用了少量對偶句,而不敢寫駢文,更不敢用四六體寫這封自薦信。李白不行,有幾人行,宋九更不行。但一般學子不象宋九,到了考場,自有辦法。宋朝很人性化,考官坐在簾後,若士子不解,可以站起來隔簾就問,考官於簾後釋疑,那個填空題與解釋題不算,這是指詩、賦、論、策。私書不給帶到考場,但准許舉子將《切韻》《玉篇》兩本字韻書帶進去。
這是沒辦法的,考生有河北人、山東人、陝西人、淮南人,往後還會有四川人、湖南人、嶺南人、江浙人,這些地方發音也與後世不一樣,元清入主中原,全國各地都受到北方蠻話影響,但不是契丹與女真話就是普通話,它們影響著漢語發音,中原發音也影響著它們發音,也就是普通話在現在中國那一個地方,那怕是在北方都是外星語。
各地發音還是不同,必須有這兩本書較正音韻。
這些舉子膽略不夠,寫不好,但有辦法,於是不停地翻著兩個韻律書,然後拼命地堆砌,單獨將一句放出來,對仗,壓韻,可整篇文章聯在一起讀,讀者往往不知所云。
也有寫好的,少,只要能寫好,其他考得不差,就能高中。可有幾人放得下?其實寫不好,拼出來考官也不是傻子,除非你家後臺硬,不過一旦實行糊名制以後,大家都一樣了。因此七拼八湊弄出來的文章還不如不寫。宋九一無後臺,二寫不好,明智的不寫,然後不滿,寫了這篇古散文。
故事自此開始……
“你也說應倡化文教,重視文治,為何又說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恐不知子孫卒困於敵國。見湖南之亂,臣民欲思聖上變生革故,以欲權利相掣肘也,恐不知雜冗接踵而至,國家困於財政也?”
宋九寫得高興,可這一句話讓趙匡胤苦惱了。
宋九不知,先是愕然,抬頭看著趙匡胤,心想,你老人家日理萬機,怎麼有空關注一個落第舉子的試卷?
不過不大好回答。
昨天開封府公堂上,宋九看出一些東西,制度並沒有完善。杯酒釋兵權發生了,仍然沒有完全釋去兵權,各地還有一些偽藩鎮,自己高興一氣呵成亂寫一通,針對的是未來,不能完全針對現在。飯能亂吃,話不能亂說。沉吟道:“陛下,觀微知著,方鎮肯定不行,人君有能力能控制,沒有能力必然使國家崩裂,收回方鎮兵權是對的,但完全黜武重文又是錯的。至於權利掣肘,朝廷實行差官制,仍有李處耘之事發生,以陛下之能,後蜀、南唐都不足以慮也,因此臣臆測陛下為了開萬世太平,不使百姓遭受塗炭之苦,一定還會革新。故當時寫下這段話。”
“釋不好,不釋也不好,掣肘不好,不掣肘也不好,難道朕要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那是司馬遷因漢武閹割之而說的憤怒話,誰說文景是無為而治,他們不是無為而治,而是一種微調,因此國家在發展,動盪卻不大,這種治國難度更高。司馬遷,書呆子!李白,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