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的。王信在物格學上天份很高,崔韓二人在機械學上天份很高。
學了幾年後,各自天份宋九漸漸瞭解。實際他也在想,書院開設後,打算開幾門副科,基礎課程學會了,得培養學子學會偏科!這是他對前世教育最痛恨的地方。什麼都要學,人精力有限,能門門學好嗎?實際從高中起就要培養專科專案。讓學生學會將精力放在一門學科上。這才能有所作為。
還早,初中的許多知識還沒有學完呢。宋九出的那三道數學題。至今仍沒有一個學生能完全解答出來。
選這四個學子來,打算將這個試驗讓他們來與自己共同負責。正好四人全部會騎馬。不用騎術多高明,能騎馬快跑就行了,然後每天讓他們來看,對自己報告程序,自己可以分心做其他事,只要過幾天來看看就可以了。
到了試驗場所,先向工匠們做了介紹,接著看鐵礬土,說它是粘土。實際是礦石。原來宋九讓工匠找粘土燒耐火磚,工匠不懂,以為是粘性高的土壤,將泥巴一個個找來,宋九哭笑不得,然後說道,瓷石!一個個明白,然後再去找,找來的還不完是粘土。不過耐火磚一燒,何為粘土何為非粘土,就得出結果。
宋九辨認了一會,問題也不要緊。材料以後慢慢試驗,要做的事很多,這次試驗用錢多。規模大,時間也長。先一步步來。建更大的水碓,這是用來粉碎鐵礬石與煤的。再建更大的水車,這是用來拉動迴轉爐的。原理並不複雜,將鐵礬土與石灰岩粉碎,經過一千多度鍛燒,再將燒結物取出來粉碎,就是耐高溫強度高的礬土水泥。
實際過程會十分地複雜,就是這個迴轉爐,不知道會堆多少錢上去。要命的宋九連前世的現代工藝都記得不大清楚,儘管他因業務需要進過水泥廠參觀過。連這個工藝都記不清楚,況且化為古代工藝。
水碓與水車問題不大,鋼監就有,但接下來幾套工藝皆會成為難題,無論均化,預熱分解,或者這個該死的迴轉爐。宋九拿出一疊圖紙,按照圖紙上打造,打造好了再試驗生產。不行再換第二套,若再不行,看看問題出在哪兒,會進一步改進。好在這些鋼製品不是全部浪費,能夠回爐。但不是第二套,甚至會是第四十套,第六十套,第一百套。
然而只要成功了,再試驗出各種礦石成份,以及比例,那麼一系列的水泥,包括矽酸鹽水泥,普通矽酸鹽水泥,礦渣矽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矽酸鹽水泥,粉煤灰矽酸鹽水泥,複合矽酸鹽水泥,都可以造出來,並且這些材料在河南境內皆有分佈,未來六百號七百號高標水泥還是夢想,但說不定就能造出五百號水泥。
宋九看了看身後的高爐,說道:“不怕花錢,但我有兩個要求,一是質量,二是速度。”
說完一名工匠賞了五十匹絹,想馬兒好,就得給馬兒草。然後坐下來,讓大家看圖紙看說明,不懂的一一講解。留下幾個學生,又看了看高爐,它的工藝準確來說,還不如蒸汽機複雜,不過這是在宋朝,多長時間多少錢才能研究成功,現在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第二天交接會開始。
幾乎所有在京城的契股衙內一起來了,琉璃產業規模大,收益高,個個都垂涎三尺。
宋九先拿出一本賬冊讓大家傳閱,實際他們也看不懂,而且這本賬也經宋九的學子,以及他們請的管事共同算過,連宋九都沒有插手算賬。
它便是以後琉璃製品的定位價。
琉璃作坊賬冊是用標準的複式記賬法記的,清楚易算,先計算成本,從地的成本,到材料成本,工人薪酬,研發成本,後者同樣必須要算,它也是本錢之一。以及餘下的材料,餘下的產品。再算其單件的純成本,也就是其材料成本。其單件成本在總成本中佔多少比例,這樣一算,就算出來真正的單件成本。
還有加上商稅,對這個有些衙內不同意,不過宋九將總收入與總成本大約公佈了一下,一個個不說話。京城豈止他們一百來個衙內,最少有四五千人,能排得上號的也有一千多號人,而他們當中有許多人絕對不能排在這一千多人當中。他們發財了,其他人會眼紅。宋九解釋過多次,勿用再解釋。
也就是以後會按照這個成本交付給河洲店鋪銷售。
可能以後技術會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前期成本比較高,一是產量小。產量小成本就會高,二是技術還沒有跟上去。三是研發成本比較高,四是中間一段時間匆匆提高產量造成的不必要浪費。但有一點。以後國家漸漸承平,物價必然會上漲,包括材料與工人薪酬。實際宋九還會賺一點,但不會太多,若是原來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