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礦沒有多說,但湖南有許多金屬礦藏,因為開採冶煉技術落後,都滿足不了湖南本身的鐵需求。宋九做了記錄,指出一些礦藏的潛質,希望王祜上書,請求朝廷分配一些官吏帶著火藥來湖南,將更先進的開礦技術帶來。
然後是農具。農具一耕二耘,宋九也仔細看了,沒有耕牛的地方那就不用提,笨拙的踏犁、鐵搭、钁頭成為主題,這還算好的,一路所行,不知道多少地區繼續用刀耕火種,更慘不忍睹。但在潭州也看到了牛耕地,然而多數犁是那種既薄且小的直轅犁,而非是江東犁,也就是曲轅犁。又沒有看到宋九河北一行犁上開墾荒地所配置的銐刀。不過河北那種銐刀同樣落後,當時不是宋九責職範圍,宋九未細看,估計在刀頭上未配置更鋒利的鋼刃。後面這一點宋九也老實記下,倒底配未配,他未問不能做判斷。王祜看到後不知道該誇獎他是老實,還是其他,抄錄的官吏看到這一段,同樣啼笑皆非。
這是耕,還有耘,宋朝北方已出現耬車,聽青衣說江南還有一種先進的耘工具,耘盪,不但南唐有,吳越也有,南唐不大好說,宋朝向錢椒討要製造耘盪技術,難道不給?
但更重要的卻在下面,特別是趙匡胤手中的那張地圖。
第九十二章 地圖(下)
民以衣食為天,衣食又以耕地水利與農具為天,宋九寫得多,趙普的書吏記得也多。但教育也不可忽視,宋九勸動了秦再雄於辰州設一書院,不是每一個官吏肯掏出這個心窩的,也不是每一個酋首是秦再雄,此例不可做常例。宋九將前面書信上的提議推翻,提出一個新辦法,不用朝廷掏多少錢,湖南士子不多,這個無坊,還是有的,就象宋九一樣,官府掏一點錢,替士子蓋幾間房屋,置一些桌椅,給一些粉筆黑板,筆墨紙硯,略給士子一些補貼。讓他們在家中教村民孩子少年讀書。不求出多少文豪進士,只求能讓更多的人會識幾個字,能算一些簡單的算術。甚至一些困窘計程車子,可以將他們遷往安全的熟蠻區域,劃出一些耕地,給一些農具,同樣再修房屋,給一些補貼,一是解決了這些士子的困窘,二是能將教育向熟蠻普及。這個用錢不多,雖然速度會慢一點,但就象傳染病一樣,最終會形成範圍越來越大的良性傳染。與現在朝廷開發潭州一個道理,那是以片帶面。這是以點帶片,以片再帶面。
再者就是商業。
幾個大佬說了這個那個難處,宋九也認為有難處。然後下去看了看,朝廷沒有鼓勵商貿,實際各蠻部也有商業,就包括一些生蠻將貨物運出來,與漢戶或者熟蠻主動交換一些必須的商品帶回深山。
然後宋九細想。
這是自發的商業活動,湖南的幾個主要官員肯定不會禁止,那麼有沒有良性的誘導?
最後也想出一個辦法,開始自己陷入誤會,認為互市是放在生蠻與漢戶交界的地方,主要現在宋朝還沒有大規模的互市安排,契丹禁通商了,要麼西北,哪裡宋九一次未去過,朝廷也沒有引導,同樣是自發性質的商業活動。
宋九的辦法就是不將互市放在交界地方,而是放在內陸地區,例如在湖南南方,放在衡陽、耒陽、郴州城外,讓它離城門不能太遠,一不會危害城池安全,二是若有意外,能及時撤進城中,這些互市在內陸,商稅也就能歸朝廷所得。這個想法與宋朝後來互市想法有很多吻合之處,比如嶺南與大理互市放在了邕州。但還有許多缺陷,宋九能提前想出來就不錯了,哪裡會想得那麼長遠。
只要這些做好,再加上一些小措施,民族問題,道路問題也就解決。
宋九看了許多部族,各個形式都不一樣,居然能看到原始均分生活方式,肯定是落後的生產方式,但人家覺得就好,怎麼辦?還有一部分是各幹各的,推選一個酋長領首,聽從酋長號令,這類最多。最後是農奴制。真有,特別是夔峽蠻深處,但哪裡宋九不敢進入了。有租佃制,極少。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各個官吏說山高林深,生活閉塞。其實換一種說法,就是缺少溝通,缺少交流。東寨百姓餓了還知道到河裡抓魚充飢,西寨百姓不懂,以為魚有毒,寧肯吃觀音土樹皮,也不敢吃魚。但只要相互來個交流,當真觀音土比魚更美味?
宋九又將湖南各蠻情況細分了一下,南方各部族規模比較小,這有各種原因,可能是南漢與原來的湖南幾個政權交界處,雙方重視,在兩大政權衝擊下,除了五嶺深處有一些大部族外,餘下的部族規模只能變小,或者其他原因,這非是宋九能知道的。但也不能小視,若有人凝聚起來,五嶺裡又有許多生蠻部族,衝擊力同樣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