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在黃河南岸,一在黃河北岸,黃河北岸受遼國私鹽影響,於是實行了通商法,但在南岸則是實際了榷法。
李繼隆上奏就是希望趙恆車駕停在南城指揮,而不要越過黃河。
但為什麼宋九附和寇準讓趙恆親征,一是軍隊太多了,桀驁不馴的猛將太多了,即便李繼隆也未必能全部指揮起來,有了趙恆坐鎮,便於了三軍調動。至少不會發生曹彬在雄州城時的爭吵帶來的後果,吵是必然的,但不會因此分裂。
二是鼓舞士氣,這是國運的戰爭,宋朝勝利了,遼國差不多結束了,宋朝敗了,可能提前走向末落,那怕一點一滴優勢也要利用上。
三就是魚鉺足夠大,將遼軍吸引住,而不讓他們提前突圍,以便接下來的大會戰中擴大戰果。
但宋九不會說我用皇上以及諸位宰執做魚鉺,於是李繼隆有他的考慮。
畢竟軍隊太多,而澶州城牆並不是高大堅固,萬一出現失誤,讓遼國來一個斬首行動,大事去矣。請看另一個時空某個明朝皇帝,或者即將發生的蕭燕燕母子……
宋軍優勢夠多了,不必要冒這個風險。
於是上書此議。
趙恆看完後,便下詔以南城驛舍為行宮。寇準急了,說道:“陛下不過河。則人心危懼,敵氣未懾。非所取威決勝之道。四方徵鎮,赴援者已至。又何疑而不往?”
高瓊大喝道:“陛下不過河,百姓如喪考妣。”
他是武將出身,所以這句話說得太粗了,馮拯怒呵。
高瓊又說道:“君以文章致位兩府,今敵騎充斥如此,還責怪高瓊無禮,君何不賦一詩退敵騎也?”
這話宋發以前也說過,用夫子之道內治可以,但切莫將仁義的神馬照搬在遼國身上。不相信派使者對他們讀夫子的書籍,講夫子的仁義,看他們會不會同宋朝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