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陳鶴琴序
學習和發揚陳鶴琴先生的
教育思想和精神陳鶴琴先生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幼兒教育的先驅。我在學生時代就讀過他的書;如《兒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現在雖然已經記不清楚具體內容了,但他的“活教育”思想卻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中。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提倡“活教育”是非常先進的,因為當時中國的社會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傳統的壓抑人才的舊教育並未消滅,許多引進的國外教育理論又沒有被國人消化。陳鶴琴先生和陶行知先生一起提倡“生活教育”、“活教育”;為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科學化、本土化開闢了道路。這種教育思想是先進的,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到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活教育”的意義在哪裡?就在於它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來的,是中國自己創造的教育理論。陳先生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中國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他提倡大社會、大自然都是兒童的活教材;他重視兒童的興趣和活動,在遊戲中學習和成長。他認為幼稚園的第一個要注意的是兒童的健康,其次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然後是能學什麼就學什麼,不要刻意追求。這些思想仍然是今天幼兒教育需要堅持的。
陳鶴琴先生不僅創造了中國化的“活教育”理論,他一生熱愛兒童、熱愛教育事業的精神更是今天每一個教師應該學習和發揚的。他懷著“一切為兒童”的深情把一生奉獻給了中國兒童教育;是我們年輕一代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榜樣。
陳鶴琴先生是中國教育學會第一屆名譽會長。中國教育學會一直秉承陳先生等老一輩教育家的精神,為中國教育的現代化、科學化、大眾化而努力。
陳先生離開我們已經二十多年了,《陳鶴琴傳》的出版為我們學習他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我們願他的思想和精神永放光芒。
一 陳氏祖宗(1)
1892年3月5日是農曆二月初七,上虞縣百官鎮茅家弄開雜貨店的陳松年家添了一個男孩。生產那天,外面下著大雪。屋內又潮又冷,光線黯淡,陳家的女人陳張氏正拖著沉重的身體從床上一點點挪到地面,她的下腹已經十分疼痛,即將臨盆。這已是她的第六次生產,所以她並沒有生頭胎時那種恐懼的感覺。現在,她要做的事情是下樓到廚房去把水燒開,然後將木腳桶拿回房間,最後將嬰兒用的小衣服、尿布等用品齊齊整整地放到順手的地方。做完了這一切,她感到陣痛加劇,於是就爬上樓,躺到了床上,歇了一口氣,閉上眼睛,等待孩子的降生。因為全身浮腫,她從窄小木樓梯爬上爬下的每一步都非常艱難,而作為女人,這一切對她來說已經習以為常。她覺得生孩子是女人天經地義的事,也是女人的福分。原本她是想過要找一個接生婆過來幫忙的,終於沒去叫,因為是半夜,恐怕麻煩別人,她估計自己是應付得來的;而她的男人此時卻不在家裡,或許是因為“避邪”——按舊時規矩,女人生產被看作是血光之災。她的丈夫先前曾娶過一妻,後來因病過世,留下了一個女兒,她作為填房被娶進陳家,不僅接下了侍候丈夫、打理家務的重任,還得繼續為陳家生兒育女,續添香火——幾個孩子生下來,一個千金和四個男丁。這時,她已經開始破水,疼痛更加劇烈,幾乎不能支撐,但她卻仍然一聲未吭,嘴裡咬著布條,任汗水伴著淚水一同從髮梢和額頭上順著臉頰流淌下來。她的一隻手用力扒住硬梆梆的床欄,另一隻手則緊緊攥著身下的褥單。她用盡了全身力氣,臉色煞白,床單已經被血汙浸染,她昏厥了過去。醒來時,孩子已經呱呱墜地。她疲憊地轉過身體,仔細一看,又是個男孩,臉上露出一絲笑容。作為陳家的女人,沒有什麼比生男孩更能使她感到喜悅和幸福的了。她伸出胳膊,吃力地拿起剪刀,親手將連線母子身體的臍帶剪斷,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過了一會兒,鄰居蘭娘趕來,幫忙給嬰兒洗澡穿衣。看著甜甜入睡的嬰兒,圓圓滾滾,結結實實,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事兒可算是做完了,就如同一家人吃飯,要買菜做飯、刷鍋洗碗,還得把飯桌上的剩菜剩飯收拾乾淨;也如同一家人過日子,衣服髒了、破了,總要洗淨晾乾補好疊好。女人總有女人的事情,一輩子也幹不完。生孩子的事情也一樣。許多年後,當這個男孩長大,成為了人父,經常告誡自己的子女們:每當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之日,因此,兒女一定要熱愛母親。
按照男孩出生的時辰,大人們為他批的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