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這天,從六點開始,舟山群島上的各個機場開始一波接一波分批次地放飛戰鬥機,從早上六點起到八點,每隔半小時放飛一個批次,總共五個批次四百二十架戰鬥機。
而紅軍方面,也出動浙江和上海境內所有的單翼戰鬥機FW90和HE51和部分I16對抗。同時為了支援杭州,長江以北蘇北地區也派出了三十架戰鬥機轉場上海虹橋機場候命。在中國戰場,爭奪制空權方面,德制戰機是第一主力。就連參戰的蘇聯飛行員,相當一部分駕駛的也是德國戰機,至於少量上戰場的I16,紅軍用庫存的德國發動機替換了蘇聯發動機,是效能有所提升的改良版。
十月一日這一天,英、美、蘇、德四個國家制造的戰鬥機在從舟山到杭州一線的空中,你來我往,組隊廝殺。在此地觀戰的各國記者,更是大飽眼福,事後報道此戰時,稱之為:“天上的飛機密集得有如蝗蟲一般……”
從寧波到杭州一整個早上都可以聽到雙方飛機劃破天空時發出的刺耳的嗡嗡聲。英國人從先“送死”的日本陸航身上,得到了一些教訓。但有些教訓,不親身經歷是不會明白的,或者明白了,因為後方本土距離太遠,想改也來不及。
和德系戰鬥機相比,英系戰機最大的缺點就是不夠結實,同樣也缺少防彈坐椅,火力密度也嚴重不足。本土遠在萬里之外的英國空軍,想要增加防彈座椅是相當麻煩的事。
大機群編隊互相對沖混戰時,防護和火力的重要性會被提升到和速度相當的位置,但是在這空戰最重要的三個要素,落後對手一代英國戰機都不具備。相比之下,紅軍方由於有林漢這個穿越者的指點,從戰機到戰術方面全部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飛機效能處於劣勢,客場作戰,戰術上又被對手開了“地圖掛”完全壓制,舟山島皇家空軍孤注一擲般的豪賭出擊,最終依舊落得個大敗的結果。
十月一日的大機群空戰,皇家空軍出動四百二十架戰鬥機,在杭州上空苦戰半天,下午再次出擊,又大戰一場。
傍晚雙方“鳴金收兵”時,英國空軍指揮官清點損失時,很鬱悶地發現,當天的空戰中,皇家空軍在浙江上空整整損失了七十八架戰鬥機,數十架飛機在返航後因為傷勢過重被地勤宣佈報廢,另有上百架的戰機帶著各式各樣的傷勢不得不連夜搶修。
相比之下,對面的“聯合國空軍”(由於飛行員成份五花八門,中蘇德,甚至還包括少量來自英法美的國際共產主義志願者飛行員,所以林漢戲稱為聯合國空軍),在空戰中只損失了十餘架戰機,以及數架重傷後在迫降後損毀或報廢。
即使有格鬥士戰鬥機壓陣,加上大機群混戰降低“人形雷達”的指揮下空戰效率的加成,當日雙方空戰損失的交換比仍然在五比一以上。
十月二日,雙方再戰。這一天,皇家空軍在浙江上空又損失了三十餘架戰機,而對手在空戰算上降落後損毀和報廢的,總共只損失了十一架戰機。
而十月三日又戰過一場,皇家空軍又付出了四十餘架戰機的永久損失,而這時他的對手損失則掉到了個位數以下。
由於損失巨大,十月四日皇家空軍被迫停止了出動,轉入休整期。而得到前線空軍損失報告的英國記者,在四日的《泰晤士報》的頭版,用“第二次福克式災難”,來形容這數天來皇家空軍遭遇的慘痛損失。
一戰時1915年,德國的福克戰鬥機創造性地將同步射擊諧調器裝上飛機,一舉解決了戰鬥機在空戰中前射的問題。這種革命性的創新導致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德國飛機在西線戰場上對英法戰機形成了屠殺般的絕對優勢,這也就是福克式災難之說的由來。而此時紅軍空軍的主力戰FW90,恰好也是福克公司的產品,所以被英國人稱為第二次福克式災難。
戰前,為了給自己撈取政治資本,新任的英國首相斯坦利·鮑德溫自大地對著外國記者發狂言道:“大英帝國的皇家空軍,會透過大規模的空戰,好好地教育那些黃皮猴子什麼叫真正的空戰!同樣我們也會藉著這個機會,警告東邊那些躲在黃皮猴子身後對著日不落帝國打黑槍的某些國家,這種自作聰明的投機遊戲是很危險的。”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承平日久的皇家空軍,在時隔近二十年後,在浙江再次體會到了“福克式災難”的滋味。
從九月份起,遠在舟山群島皇家空軍就為自己的飛機在空戰中從效能到戰術都低對手一個層次而頭痛,苦逼地盼望著新式戰機能儘早參戰時,後方本土的“大老爺們”卻沒有幾個真正能體會到前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