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8部分

巴上,而行動上則必須是反著做,繼續加大印度人之間的階級對立。”

“但是,光靠說一套,做一套,要得到印度中下層的支援,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給印度的三、四、五等人以希望,給他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的希望!”

“我們無法將上億的印度三四五等人變成一等人和二等人,但是我們可以把他們中的千分一,或百分一的,有用的下等人變成中等人和上等人,給這些底層的人看到上升的希望。”

“印度是個階級固化十分嚴重的國度,上層的位置全部被坐滿了。依我的計劃,我們額外地在上層裡新增幾張椅子,必然會引發他們的不滿。他們的不滿,反對,還有抗議聲,就是幫我們向印度的底層證明大英國帝國反對種姓制度態度的最好證據,也會促使這些印獨份子和中下層的矛盾繼續加大。”

“關於給印度低種姓提升地位的做法,官方直接出面下場並不合適,所以這事,我認為應當從宗教入手……”

在那份建議書的最後,阿爾託利婭拿出來的是在印度人中,增加“榮譽不列塔尼亞人”身份和“聖戰士”的建議。

第472章陰險的阿爾託利婭

“馬克斯主義的勝利,迫使他的敵人被迫把自己打扮成馬克思主義者來從事各種破壞活動。”

——恩格斯

對1941年後的英國人來說,他們在印度的敵人有兩個,一個是來自印度中上層中的“印獨”勢力,另一個則來自東方的中國和北方的蘇聯“出口”的“紅色浪潮”,從底層發動的解放力量。

林漢“生”下的幾個艦靈中,李華梅繼承了他的正義性,喀秋莎繼承了他的劣恨性,而阿爾託利婭,則接受了他人格中,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卑劣性。

阿爾託利婭是英國艦靈出身,維護英國的利益,防止日不落帝國的太陽下山,是她的天然使命,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她會不擇手段。

1941年後,隨著印東北五省和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被蘇聯割走,從前“一片太平”的印度大陸內部,這幾年裡也陸續出現了打著布林什維克旗號的印共武裝組織。他們學習中國革命成功的經驗,在農村建立蘇維埃政權,反對種姓制度,同時也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

不過有過中國戰爭的教訓,英國政府對此已十分地警惕,對這類組織嚴防死守。這些新出現的蘇維埃政權,能存在的週期很短,不等他們坐大,英國人和當地土邦首領組建的“反布林什維克同盟軍”很快就派出大軍將其剿滅,連根拔起。

但阿爾託利婭交出那份計劃書後,英國政府對印度出現的印共遊擊隊和地方土邦勢力的態度,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

同年十月,英國政府和當土著勢力協商後,同意給西孟加拉邦予“完全自治”的權力,獲得自治權力的地區主要是該省內陸地區,沿城市還是在英國人的完全控制下。

雖然是“自治”,其實給不給區別只是在身份上,印度實在太大,從前英國人對這裡的控制也只是沿海和較大的交通樞紐節點大城市,地方上基本都是交由地方土邦領主“自治”,這份讓步不過是確立了他們“正式”的身份。

經英國殖民當局許可,西孟加拉土邦城主,甚至還可以擴大屬於自己的“私軍”的規模。英方允許的額定上限是一萬人。西孟加拉邦的土邦城主,也得到了擴大其私軍規模的許可。而後英國人依照約定,以最快地速度退出西孟加拉大部分的內陸地區。

整個印度都在為英國人的讓步而歡呼雀躍,國大黨的領袖甘地天真地認為,這是印度爭取民族獨立自治的第一步。

身為地球最出名的攪屎棍,英國人會在這“原則性”問題上讓步,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已經準備了更大的後手。

1943年十一月,在聖誕節前昔,在西孟加拉邦著名的加爾各答市,有六名印共成員從當地的監獄裡成功脫逃。

在當時,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到1944年一月時,還是在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市附近的戴蒙德港。十餘名蒙面的“匪徒”襲擊了港口開往附近兵營的一個輛軍火貨車,當時車上裝有四十條李恩菲爾德步槍和五萬發子彈,數門擲彈筒和數百發配套的榴彈。

這一驚天大案震動了整個印度。

事後英軍聯合當地土邦勢力展開“全城大索”卻一無所獲,丟失的軍火一件都沒有找回來。

不久之後,在西孟加拉邦東邊部靠近孟加拉地區的山區,出現了一支名為“拉塔尼”的印共遊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