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歐戰時,英德兩國的飛機發動機都還在1400馬力以下掙扎,直到戰爭末期,兩國才分別開發出了1500馬力以上的航空液冷發動機,這時候層流翼設計的飛機誕生才有了意義。
德國方面在1941年後,以野馬D型的設計思路為參考,成功地開發出了德版的野馬戰鬥機,這款飛機在不加掛副油箱時,最大航程超過了一千三百公里。
1941年後,隨著德國成功地向左轉,同時和蘇聯關係進一步改善,國際戰略形勢,短期內已不太可能面臨戰爭。這款戰鬥機雖然開發出了,卻已英雄無用武之地。
此時德國對外的戰略方向,已轉向了“坑死”美國人。在這個思路下,日德之間的軍事交往速度加快。
1941年二月時,一支日本軍事代表團訪問德國,德國軍方在漢娜的命令下將讓日本觀看了新裝備空軍的HE151戰鬥機的表演,並讓日本飛行員上機試飛。
飛完之後,日方試飛員讚不絕口,事後李華梅趁機從中鼓動,一方存心想買,一方拼命想賣,日本人很快就以便宜得不敢相信的低價,得到了HE151的全套設計和製造圖紙,而相關的生產夾具,更在當年九月份就運抵日本,德國人的動作之快,甚至連日本人都沒有想到——日本人不知道,為了更快地交貨,德國方面是甚至將亨克爾公司剛剛建好的HE151戰機的生產線直接拆了送到日本。
在漢娜看來,她“花點小錢”就可以讓美國人在太平洋上流更多的血,這種事何樂而不為。
第381章不能不敗的戰爭
而在得到德版野馬HE151的設計後,日本航空部門也剛剛從英國引進了最新的梅林發動機生產線,並嘗試著將梅林發動機安裝在德版野馬身上,結果也獲得了成功。日本人把這款使用德國設計,安裝英國發動機的飛機命名為飛燕。
不過由於日本技工的生產水平低下,日本自產的首批1560馬力的梅林發動機質量很有問題,軍方很不滿意。日本人不得不動用外匯從英、德兩國進口了數百臺發動機代替國產貨。
菲律賓戰役時,參戰飛燕戰鬥機,一半使用的是德國生產的賓士發動機,一半則是英國產的梅林發動機。
無論是使用賓士發動機的飛燕還是使用梅林發動機的飛燕,其都使用了二級增壓設計,在六千米以上高度的作戰效能都十分地優秀。而同時期的美國飛機就很悲劇了。
1942年六月時,美國陸航現役的戰鬥機有三款P38閃電、P39飛蛇,以及P40戰鷹。
這三款飛機的毛病全部相同:為了省錢,皆砍掉了增壓包,以至於五千米以上高度時,效能嚴重下降。
菲律賓戰場上,美國的B17轟炸機是適航高度是七千米到八千米之間,這個高度也是歷史上著名的野馬戰鬥機的最佳作戰高度,偏偏這個時代“原版野馬”胎死腹中。以至於效能優秀的B17重型轟炸機,在空戰中根本得不到配套的戰鬥機護航。
美國轟炸機出動時,這三款戰鬥機根本無法爬到適合轟炸機的戰鬥高度去護航。而就格鬥效能而言,這三款戰鬥機皆不是使用德國心臟或英國心臟的“日本野馬”(飛燕)的對手。而戰前德國人更有意地將歐戰中繳獲的P39和P40送給日本人進行測試,日方對美國戰機的效能是瞭如指掌。
至於P38,這款只能靠HHR戰術空戰的戰鬥機,歷史上只能欺負零式這種速度慢,俯衝加速性差的戰鬥機,遇上速度比他快的飛燕,更是死得極難看。
而為了更好地給美國人放血,以及藉助實戰找出對付B17的有效方式以防後患,德國方面早就將菲律賓戰役視為測試新武器的試驗場。
菲律賓戰役時,德國方面還向日本提供了六十架換裝了二級增壓發動機的BF110截擊機以對付B17轟炸機。
尋常的戰鬥機和BF17交手時,要命中數十發20毫米炮彈才能有效地擊落B17,而針對B17專門開發改良的BF110,機上卻安裝了兩門火力強大的30毫米MK104機炮或一門40毫米航炮,只要幾發甚至一發就可以擊落BF17,菲律賓戰役結束時,美國人戰前佈置在這裡四十架B17也是全軍覆沒,大部分被擊落,少部停在機場維修的被俘。戰後,日本方面將俘獲的一架B17交給了德國人。
戰前,自己底牌全被對方知曉,對手更被英德國兩國暗中輸血,聯手開掛,菲律賓戰役,美軍陸軍擁有比歷史上更強的戰力,卻輸得比歷史同期更慘,無論是空中還是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