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了初步的空氣動力資料學資料模型。
這個空氣動力模型還不夠完善,但對未來德國新的一代戰鬥機的設計意義非凡。本位面的德國,由於林漢和漢娜的插手,希特勒上臺時德國的國力比歷史上要強一些。空軍是林漢和漢娜都極為重視的重中之重。早在1930年十月,兩人就掏出上百萬美元,暗中資助德國的幾大飛機設計大師,比如亨克爾公司的亨克兄弟(HE112戰鬥機的設計師),福克公司的譚克博士(FW190戰鬥機的設計師),以及著名的梅塞施米特博士,請他們以設計“競技”飛機的名義設計戰鬥機。
1932年後,希特勒上臺後,很快德國空軍開始組建。1933年四月,秘密組建的德國空軍前身很快就用上了亨克博士設計的He51戰鬥機。歷史上的He51是德國末代雙翼機,效能平平無奇。而這個位面由於穿越者林漢和漢娜的干涉和暗中資助。不但德國空軍提前組建,更是比歷史上早了近兩年用上了正式的戰鬥機,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直接從單翼起步。
相對於老式的雙翼機,這款變了味的He51戰鬥機,翼載較大,操縱性差了不少,最初並不受飛慣了雙翼機的飛行員們的歡迎。此時的各國空軍的空戰理念,都還停留在一戰時的狗鬥時代,飛機的盤旋效能機動性被視第一要素。不過身為穿越者的林漢和漢娜都清楚,二戰的空戰的主流是“一擊脫離”,速度是空戰的第一要素,而雙翼時代早就過去,未來是單翼機的時代了。
受制於此時技術的限制,新裝備的HE51D型戰鬥機可謂新潮與保守於一身。其起落架依舊是無法收起舊式起落架,但座艙卻是使用突出機身的三段式封閉式艙蓋,擁有全方位360度的視角——之所以沒有使用二戰後期野馬D型氣泡式艙蓋,只是因為這時玻璃吹泡成型技術還不成熟。
封閉式艙蓋讓習慣了雙翼機時代敞開式座艙的飛行員起初很不適應,但帶來的好處卻是改善了飛機的氣動性,時速比敞開式快了近三十公里,比起霍克II戰鬥機,速度更快了六十公里。
在He51的設計過程中,漢娜和林漢都親自下場找過亨克爾兄弟,拿出了手中收集到的英國噴火式戰鬥機和颶風式戰鬥機設計的草圖給他們參考,另一邊正在設計風冷式戰鬥機的譚克博士手中也有類似的參考資料。
一架飛機的,哪怕是再老式的活塞式戰鬥機的設計圖紙,也是極複雜的,數量多達要以公斤來計算的。漢娜儘管有心儘可能地收集了後世相關的資料。但是那些將這方面資源傳送給她的納粹崇拜者,好戰主義者,老式飛機愛好者,他們都不可能記下一架飛機全部零件的製造圖紙。漢娜在這方面能收集到的,也只是最簡單的結構簡圖,最基本的外型大構件的尺寸長度資料。
不過,儘管只是很簡單的氣動外型資料,對於還處於摸索期階段的飛機設計大師們來說,已經非常珍貴了。而且林漢和漢娜也不想過度地拔苗助長,走錯路,研究失敗,本身也是極為珍貴的經驗,讓這些設計大師去抄後世的太過標準答案,少了這份成長的過程,長遠來看也並不是好事。所以林漢和漢娜也只是給他們“僅供參考”。
為了加快德國空軍的設計速度,無論是亨克爾公司的HE51還是福克公司的FW90,在樣機試飛階段,漢娜和林漢都曾親自上場駕駛飛機進行飛行測試,利用自己的感知力在飛行過程中收集飛機詳細的氣動資料,反饋給地面。許多設計上的不足和細微的小毛病,在這兩過程都被兩人強大的感知力察覺出來,予以改進,這兩款飛機的改進、設計過程也因此變得極為順暢。
透過漢娜提前知道了的飛機發展的正確方向的希特勒和德國軍方,自然是力主使用單翼機,新組建的空軍飛行員雖然最初不喜,但在和進口的幾架美式霍克II戰鬥機進行多次的模擬空戰後,駕駛HE51的飛行員仗著單翼機天然的速度優勢,在空戰中大玩一擊脫離,打了就跑的猥瑣戰術,就是不和霍克II進行纏鬥,愣是將空軍堅持雙翼機的老頑固們虐得鬱悶無比。
當時模擬空戰的場景是菜鳥飛行員駕駛HE51單翼機對一戰的老鳥飛行員駕駛的進口霍克II型飛機,這些霍克II型飛機事先被拆除了炸彈掛架等一系列不需要的東西,體型更輕巧。
在空戰中,那名菜鳥依事前制定的戰術,在模擬空戰中根本不和對手糾纏玩狗鬥,就是仗著速度優勢,玩直來直去的大搞水平BZ戰術,如果被對手咬住了,那就是直接一個俯衝加大馬力高速脫離,架駛霍克飛機的一戰老鳥飛行員只能鬱悶地在後面吃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