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德國,漢娜能把德國海軍調到太平洋上和美國海軍開戰,在德國內部也是遇到了不少的反對意見。許多德國人同樣想不通為什麼要替英國人流血,英美交惡德國隔岸觀火不是更好嗎?
只有少數有戰略眼光的人才支援漢娜的觀點:美國實在太強大了,如果不趁著這最後的機會重創他,未來的一百年裡,無論是英國人還是德國人,在海洋上都會被美國人壓得喘不過氣來。若不是漢娜母女倆的另一個身份“希特勒”的威望在德國人無人可阻,這個在太平洋上的英德日三國聯盟根本就組建不起來。
至於最後一個“勉強”有資格參予太平洋海戰的國家義大利。一年戰爭結束後,義大利國內經濟至今沒有起色,至今沒有一艘新的大型軍艦下水服役,依舊只能將一票的舊艦修修補補繼續服役,唯一擁有的兩艘航母還是德國貨,而且全是護航航母。一艘是一年戰爭前德國“送”給義大利的護航航母,另一艘則是戰爭結束後德國人按石油換軍艦的協議抵押過來的。太平洋戰場早已是航母時代,義大利海軍的這些“澡盆艦隊”,拉到太平洋上也只是笑話而已。
面對著越來越可怕的美國海軍,在1945年上半年,英國人除了拉攏德國人,透過談判最後確定日英德三國聯手對付美國人外,英國人做的另一個件露骨的事,就是在金融市場上狙擊美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在全世界發行了大量的戰爭債券。關島海戰爆發後,美國海軍雖然被日本人打得全軍覆沒,但美國龐大的工業實力擺在那兒,當美國國會推出龐大的造艦預案後,其銷向全世界的戰爭債券銷路一片看好,大家都對美國獲得戰爭的最終勝利很有信心。
在神聖衝擊開始後,全世界發現美國人是在和“神明”為敵時,美國國債就開始下跌了。
但到了1944年下半年後,隨著一艘又一艘埃塞克斯級航母和“週刊航母”流水般地湧出船臺,全世界對美國的信心再一次高漲。
但在1945年前新年前後,英國金融業的人在政府的暗示下,開始在紐約和倫敦證交所拋售美債,同時估空美元。
而後隨著“三神聚會”,英德兩國露骨地表現出對日本的支援,全世界的投資者和投機者,再次不再看好美國,一些精明的人甚至想到了日俄戰爭時,當時全世界聯起手來坑俄國的場景。只是這一回大家坑害的物件,由俄國變成了美國。
在那之後,美元美債就一路走跌。
在戰爭時期,美元美債下跌絕對不是好事,而這幾年來,由於美國來越極端化的政策,政治、宗教迫害加劇,國內資本外流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而這些情況,都正在一點一點掏空美國這棵大樹的樹根。
而到了1945年,英德對美的態度在國際上明朗化後,被美國視為後院的南美,情況也出現了變數。
1941年歐洲戰爭結束後,在林漢收買的筆桿子的鼓動下,美國利用英國衰弱,挾“世界第一海軍”的威勢,妄想取代英鎊成為世界貿易的結算貨幣。
但是這一政策,由於幾大強國的聯手抵制,最後不了了之。但是在這過程中,美國還是說服了南美三小強:巴西、阿根廷、智利,讓他們同意在貿易中以美元結算。而後的幾年裡,美國加大了在南美,尤其是在巴西的投資力度,其在巴西興建的鋼鐵廠,更成為後來巴西脫離種植園經濟,走上工業化道路的標誌。
但是美國和南美三國的經貿往來,在1945年後,也開始遇上了麻煩。
“三神聚會”後,這三個國家都不約而同地做著拋售美元,換取他國貨幣的事。對於正在金融市場遭受老歐洲聯手狙擊的美國來說,這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慘事。不過由於現在的美國海軍恐怖的實力,三國首腦倒還有點頭腦,不敢在國際金融貿易上露骨地放棄美元結算,但是他們已經透過各種手段試探美國的態度,想要結束目前交易用美元結算的狀態。
在金融行業被各國狙擊,導致美元的國際匯率大跌,由此帶來的後果非常嚴重。1945年的美國,雖然可以生產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商品,但是同樣也離不開從外進口原材料和一些不擅長的商品——比如英國產的蒸汽輪機、鍋爐,德國產的電晶體電臺,南美進口的各種類稀有礦石等等。
美元的大貶值,令美國獲得這些資源所要付出的代價更大。由於擔心美國戰敗,這些國家在和美國進行交易時,很多時候已經不要美元,而要求美國使用黃金類的硬通貨或別的等價物品進行交易。
老歐洲和美國間的戰爭,在1944年底就已經在金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