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聽聞此事,自是不信,他堅信黛玉的清白。
他在眾人面前力保黛玉:
“這必是有人陷害林妹妹,我與妹妹相知多年,她斷不會做此等事。”
然而,府裡眾人多是將信將疑。
南安郡王家見此計得逞,又生一毒計。
他們趁著寶玉外出,欲為黛玉洗刷冤屈之際。
派人給黛玉送去假訊息,稱寶玉已被家族逼迫,要與南安郡王家千金成婚。
且寶玉已然應允,讓黛玉莫要再作念想,死了這條心。
黛玉本就病體虛弱,聞此訊息,仿若五雷轟頂,病情陡然加重。
此時,寶釵雖心中明白黛玉的冤屈,可在這封建禮教森嚴的賈府中,她也只能暗自嘆息。
她常去探望黛玉,想要安慰她,可黛玉只是默默垂淚,眼神中滿是絕望。
寶玉回府得知此事,怒不可遏。
偶然於園中,發現一小廝近日行為鬼鬼祟祟,且與外府之人有所勾結。
寶玉抓住那小廝,一番威逼利誘之下,小廝道出是南安郡王家指使。
寶玉將此事告知賈母與賈政等長輩。
眾人雖知曉黛玉被陷害,然南安郡王權勢滔天,賈府不敢輕易開罪。
賈府為了家族利益,重新斟酌寶玉婚事。
然,他們對寶黛婚事更是心生退意,反倒傾向於促成寶玉與寶釵的婚事。
待到黛玉身子稍好轉些,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清晨。
寶釵親力親為,組織了一場詩社。
久未露面的黛玉姍姍來遲。
海棠詩社新題詠菊,寶釵的"淡極始知花更豔"贏得滿堂彩。
黛玉正要提筆,卻見寶玉殷勤為寶釵研墨,腕上赫然戴著元春所賜的御製檀香串。
她忽覺眼前發黑,那"孤標傲世偕誰隱"的詩句,竟洇開了點點猩紅。
黛玉心中的絕望如潮水般湧來,她強撐著病體,起身離開了詩社。
寶玉見狀,心中暗叫不好,想要追上去,卻被寶釵輕輕拉住。
“寶兄弟,此時你追上去,只會讓林妹妹更加難堪。”寶釵低聲說道。
寶玉無奈,只能眼睜睜看著黛玉離去的背影。
黛玉回到自己的住處,心中的悲痛難以抑制。
她深知自己在這賈府之中,如同浮萍一般,如今寶玉又似要離自己而去,活著還有何意義。
而此時,南安郡王家又派人來賈府,催促賈府儘快定下寶玉與郡王家千金的婚事。
賈母和賈政雖覺為難,但也不敢輕易回絕。
寶玉心中煩悶,便偷偷溜出賈府,來到一處廟宇。
他在佛像前默默祈禱,希望能有轉機。
正巧遇到一位雲遊僧人,那僧人見寶玉愁眉不展,便問其緣由。
寶玉將事情始末一一告知。
僧人微微一笑,從懷中取出一錦囊,遞給寶玉:“此錦囊可解你之困,只是需在關鍵時刻開啟。”
寶玉謝過僧人,回到賈府。
這邊,黛玉已經心灰意冷,她決定以死明志。
在一個月色黯淡的夜晚,黛玉穿著素白的衣裳,來到了花園中的池塘邊。
就在黛玉將要縱身一躍之時,寶玉突然趕到。
他大喊一聲:“林妹妹,不可!”
黛玉轉身,看到寶玉手中的錦囊,心中疑惑。
寶玉將錦囊之事告知黛玉,繼而開啟錦囊。
只見裡面有一封信箋,上面寫著揭露南安郡王家陰謀的證據,以及一些朝中重臣與南安郡王的矛盾之處。
寶玉與黛玉一番商議,最終決定拿著這些證據找到賈母和賈政。
賈府眾人商議後,決定將證據呈給朝廷。
朝廷查明真相後,南安郡王受到懲處。
此時已臨近元宵,賈府早早便準備起來。
元宵夜宴,賈母當眾誇讚寶釵“有福相”。
黛玉獨自離席,在沁芳閘畔撿拾落花。
遠處傳來《牡丹亭》的唱詞:“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她忽然記起幼時癩頭和尚的偈語:“除非從此總不見哭聲”。
雪雁尋來時,只見滿地碎玉殘香,池中月影已碎成千萬片銀光
元宵過後,賈府似乎恢復了些許往日的平靜。
寶黛之間的感情經過這場磨難,愈發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