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時,發生於雍正朝的一樁樁懸案又接踵而來,其刺激和迷人,較之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縱觀清宮十二個朝代,似乎每一朝都有懸案,每一代都有謎團,真可謂奇案迭出,謎團連環,歷朝歷代無出其右者。

雍正十三年(1735 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曾費盡心機、歷盡風險竊取到皇位的雍正,剛剛坐了13 年皇帝,便駕崩於圓明園,後葬於易州泰陵地宮。

雍正皇帝駕崩及其入葬,又給後世人類留下了兩個懸案或稱兩大謎團。第一是雍正為什麼違反祖制不葬在他的祖父順治和父親康熙的身邊,而跑到幾百裡外去單獨建陵?其次是他到底怎樣死去的?

關於雍正的死因,因史書沒有記載,諱莫如深,因而不免使

第二章由東陵到西陵/87

人疑竇叢生,傳聞頗多。來自民間的傳聞一是被刺身亡,一是中毒喪命。其中被刺的說法是:雍正六年(1728 年),湖南秀才曾靜不滿當朝的統治,派人秘密上書川陝總督嶽鍾琪,這位秀才竟天真地認為嶽是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岳飛的後代,滿清又屬於後金族,從而策動他反清。想不到嶽鍾琪很快把這一訊息報告朝廷。雍正抓住此事大作文章,下令廣捕曾靜同黨,並大肆株連,嚴加審訊。除曾靜等人銀擋入獄,後被滿門抄斬外,又引出涉及這一事件的文人呂留良文字獄案,呂家由此遭到滅族之禍― 這便是清朝歷史上著名的文字獄與呂留良案。

當呂家舉家催難之時,呂留良之子呂葆中之女呂四娘,因在安徽乳母家中,倖免於難。年僅13 歲的呂四娘秉性剛強.在得知全家遭戮後,悲憤填膺,當即刺破手指,血書“不殺雍正,死不曝目”八個字。於是,她打點行裝,悄悄離別乳母,隻身北上,決心刺殺雍正,以報殺父之仇。途徑一座深山,被一老道勸阻,呂四娘暫時放棄了北上的計劃,留在深山,隱姓埋名,跟老道學習武藝。5 年之後,她出山混入京城,與一李姓男兒結婚,以此作為蔽身之處。一日,呂四娘短裝外出,提回一個血淋淋的人頭,對丈夫稱是從雍正脖頸上取下之物。丈夫對四孃的作為既敬佩又恐懼,陪同妻子當夜遠遁而去。次日,紫禁城內傳出皇帝駕崩的訊息。因雍正的頭已被割掉帶走,臣僚們在為其入葬時,鑄了一個金頭安在雍正的屍身上,以此算完屍入葬了。雍正的金頭入葬之謎,一直盛傳不衰,並有許多人相信其真。

另外一種說法是:雍正在圓明園宮中與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等臣僚議事,自未至申,差不多有兩個時辰,方命退班。鄂爾泰因苗族叛亂未平,格外惦念,回到宅中,情緒低沉地吃了一頓晚餐。忽見宮內一太監氣喘吁吁地奔來急報,“皇上暴病,請大人立刻進見!”鄂爾泰驚駭欲絕,連忙

88 /日暮東陵

起身,急馳於宮前下馬,奔向皇帝內宮。只見宮內只有皇后一人守在御榻前,滿面淚容。鄂爾泰來到榻前揭開御帳,不禁哎喲一聲大呼起來。正在這時,莊親王、果親王相繼到來,近矚御容,都不禁大驚失色,雍正皇帝已氣絕身亡。莊親王見此情景,急忙說道:“快把御帳放下,好圖後事。”皇后在一旁嗚咽著說:“好端端一個人,何以立刻暴亡?須把宮中侍女內監統統招來,嚴刑拷訊,查究原因。”鄂爾泰說道:“侍女宮監,未必有此大膽,此事且作緩圖,現在最要緊的是續立嗣君。”莊親王回應道:“這話很是,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留有錦匣,內藏秘諭,應即抵遵。”遂督總管太監,到乾清宮取下秘匣,當即開讀.乃是“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繼聯即皇帝位”。這時皇四子弘曆等已聞訊奔入宮來,遂即奉遺詔,並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四輔臣,議定明年改元乾隆。自此,乾隆皇帝登基,對雍正的暴卒之因沒有查問,以後歷朝對此都諱莫如深,不能詳考,因清史尚無確切記載,各種說法也只能算是傳聞或一家之言。至於要徹底解開這一懸案或要親眼目睹雍正是否以金頭組合全身而入葬,那就只有開啟雍正本人的泰陵才能真相大白。而這泰陵本身的來歷又是一個歷史謎團。

關於這個謎團,民間的傳聞是,雍正自楊春園改詔奪嫡、陰謀篡位,隨之又拭兄屠弟後,不免心中有愧,死後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責罰,因此決定另選陵址,竟不顧祖制,跑到易州建起陵寢來。這樣遠隔幾百裡的康熙就對他無可奈何了。

事實上,自清王朝入關,順治、康熙兩朝的帝王后妃在京師以東的昌瑞山下建造陵寢後,便開創了“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昭穆之制”。“昭穆”為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