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佔便宜了,等到他們國內知道的時候,都已經佔了便宜,國內政府自然高興,褒獎的同時,肯定是理所當然的擴大戰爭規模,以期望奪取更多的好處嘛。
但是在萌總裁手裡,英國人和法國人已經被華軍打多少次了?
哪一次能佔到好處?
現在別說英國公使和法國公使不想打,就是在日本的少量軍隊官員,也很怕在沒有國內支援和同意的情況下就貿然捲入戰爭。
在萌總裁準備動身前往歐洲的時候,西鄉隆盛又開始有所行動。
這本來就在萌總裁的意料之內。
西鄉隆盛是一個‘反叛者’,對於日本來說,他更是一個愛國者。
在華軍和日本人打到最艱難的關頭,萌總裁就很害怕西鄉隆盛會突然發難,但是敵對狀態中的西鄉隆盛軍隊和日本政府軍想要聯手,是有困難的。
因為幾次大戰,雙方成了死仇,即便西鄉隆盛想要放棄前嫌和日本政府軍聯手,日本政府軍也無法接納,西鄉隆盛的手下也不可能會同意。
所以,西鄉隆盛只能等到華軍和日本政府軍打完了之後,他再上。
西鄉的故鄉同時也是島津氏的領地是一個大藩,包含的範圍不僅僅有薩摩國,還有大隅國以及日向國的西南部分。
坐擁這三國統一稱為薩摩藩讓島津氏統治了九州島的整個南端面積有3 500平方公里的區域。
這片島津氏的領地同時也是近代日本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域之一:在19世紀70年代,大約有76萬人生活在薩摩藩。
當時日本只有三個藩的人數在此之上:加賀、名古屋和廣島。
德川幕府的將軍們一般以官方的大米收成來給大名排位。
按照這個標準,島津氏在當時的日本擁有第二高的受封地位,僅次於加賀的前田氏。
在鹿兒島城的中心坐落著鶴丸城,這是一座異常不起眼的堡壘,修建於1602年,是大名島津家久的宅邸。
與其說鶴丸城是一座堡壘,不如說它就是一幢別墅。
這座城堡擁有一個圍起來的中心庭院(本丸)以及外郭(二丸),但是這兩大布局都看不到任何為抵禦持久進攻而做的設計。
儘管這座城堡擁有石垣和一條小型的護城河,但是它卻缺少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早期日本城堡中普遍存在的城樓天守。
以位於兵庫縣姬路的白鷺城為例,這座城堡以其壯美的景觀現已成為當地旅遊觀光的地標。
白鷺城擁有一個六層高的天守和三個小型天守,周邊被護城河、塔樓、石垣以及城垛環繞。
通向白鷺城內的道路曲折迂迴且具有欺騙性內城的道路形成了一個由眾多死衚衕組成的迷宮。
相反,鶴丸城的防禦工程卻停留在最低限度,且維護得很不充分。
一份18世紀中期關於該城堡的報告不無誇張地評論到:“儘管城樓和城郭的圖解顯示有塔樓、城牆和護城河,但是這些實際上都不存在。”
想進入城堡幾乎是令人吃驚的長驅直入:一座小橋架在護城河上,直接將城郭與鹿兒島城連線。
島津氏不需要一個精巧複雜的城堡,因為“老百姓就是他們的堡壘”。
稠密的城堡網路將鹿兒島防禦起來,使其免受入侵者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農民的侵擾:在西鄉隆盛年代,數以百計的小型堡壘散落在這片土地上,稱為“外城”。
鶴丸城堡沒有防禦工程是因為沒有必要:擁有了遍佈該藩的眾多堡壘,一座大型的中央城堡就顯得多餘。
島津氏的鄉村堡壘系統嚴格來說是對德川統治政策的違反,因為1615年德川幕府規定一個大名只能擁有一座城堡。
島津氏的城堡網路意味著薩摩的鄉村被持續地置於武士的監視之下。
在大多數藩,絕大多數武士都住在大名的城下町裡,而農村享有某種程度的自我管理。
但是在薩摩,成千上萬的下級武士生活在農村,即使是鄉村生活中最卑賤的細節也成為武士規矩的一部分。
正如所有尚武之都一樣,鹿兒島城的佈局遵循明顯的層次體系。
其中央是大名的城堡該藩政治和行政的心臟。
最靠近城堡的是政府官舍以及大名家臣中精英分子的宅邸。
接下來是稍低一級家臣的住宅,包括政府的中層管理者以及工作人員。
最後是平民的住宅區,沿著城市的北邊和南邊綿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