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部分

三十八歲 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魯昭公二十八年,孔子在魯。

晉魏舒(魏獻子)執政,滅祁氏、羊舌氏,分祁氏之田為七縣,羊舌氏之田為三縣,選派賢能之士(包括其子在內)為縣宰。孔子十分讚賞,說魏子之舉“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魯昭公至晉,居乾侯(晉邑)。

三十九歲 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魯昭公二十九年,孔子在魯。

冬季,晉鑄刑鼎,趙鞅、荀寅把範宣子制定的刑書鑄在鐵鼎上。孔子認為,這樣做就會“貴賤無序”,破壞等級制度,不由得發出了“晉其亡乎!失其度矣”的感嘆(《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四十歲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魯昭公三十年,孔子在魯。

孔子自稱“四十而不惑”(《論語·為政》),所謂“不惑”蓋指“而立”時確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已堅定不移。

四十一歲 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魯昭公三十一年,孔子在魯。

四十二歲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魯昭公三十二年,孔子在魯。

冬,魯昭公卒於乾侯。季孫意如立昭公弟公子宋,是為魯定公。

四十三歲 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魯定公元年,孔子在魯。

夏,昭公靈柩自乾侯歸葬魯,定公即位。

四十四歲 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魯定公二年,孔子在魯。

四十五歲 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魯定公三年,孔子在魯。

邾莊公卒,邾隱公即位,將冠,使人問冠禮於孔子。

四十六歲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魯定公四年,孔子在魯。

孔子率孔鯉與部分弟子觀魯桓公廟宥坐之欹器,對孔鯉與弟子們說

四十七歲 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孔子在魯。

六月,魯國季孫意如(季平子)卒,其家臣陽虎

囚其子季孫斯(季桓子),而專魯政。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於是饋孔子豚,欲待孔子拜謝時見孔子。孔子不想見,打聽得陽虎不在時前往拜謝,但不巧在路上二人相遇了。陽虎勸孔子出仕,孔子口頭答應,但終不仕(見《論語·陽貨》)。退而修《詩》、《書》、《禮》、《樂》,以教弟子。孔子說

四十八歲 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魯定公六年,孔子在魯。

四十九歲 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魯定公七年,孔子在魯。

二月,齊將鄆、陽關二地歸還魯國,陽虎據為己有。

五十歲 公元前502年,周敬王十八年,魯定公八年,孔子在魯。

孔子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所謂“知天命”指的是掌握了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

冬,陽虎欲去三桓,謀殺季氏未遂,隨入讙(今山東省寧陽縣西北)、陽關(今山東泰安市東南)以叛。

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對而未成行(見《論語·陽貨》)。

五十一歲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魯定公九年,孔子在魯。

六月,魯伐陽虎,攻打陽關。陽虎突圍奔齊,旋逃亡宋國,最後逃至晉國,投趙簡子。孔子說

孔子任中都(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宰,卓有政績,治理一年,四方則之。

五十二歲 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魯定公十年,孔子在魯。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攝相事。

夏、齊與魯媾和,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今山東省萊蕪市南)。孔子以大司寇身份為定公相禮,孔子認為“雖有文事,必有武備”,事先做了必要的武事準備。齊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禮斥之。齊君敬畏,遂定盟約,並將侵佔的鄆、讙、龜陰等地歸還魯國以謝過(見《穀梁傳·定公十年》)。

五十三歲 公元前499年,周敬王二十一年,魯定公十一年,孔子在魯。

孔子為魯大司寇,魯國大治。據《品氏春秋·樂成》記載,開始尚疑其才,既而政化盛行,國人誦之(見《孔叢子·陳士義》)。

五十四歲 公元前498年,周敬王二十二年,魯定公十二年,孔子在魯。

孔子為魯國大司寇,子路為季氏宰,孔子為了削弱私家以強公室,向魯定公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