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廉兵敗遭擒,辰亭失守,汲新城守將,雖是舊日路瑜明心腹,但也自知難以抵擋,沒等寧王軍到,便早已棄城而逃,不知去向。楊世奇鄧大中整日圍攻許城,李苕高尚進守城都吃力,又哪裡還有餘力能突圍去救汲新?聞知高廉全軍覆沒,李苕又是個沒主意的,便聽信原朝廷鴻臚寺卿張澤楷的進言,令人往陽平調霍慶中回來。
高尚進已逃歸城中,本是堅決反對調霍慶中回許城的,畢竟一旦陽城失守,他們就會陷入前後受敵的境況。而且,如今韓超群不會再敢讓他們進濟州,掌控徐州的蘇家,如今貌似是倒向了李胤,中州李季言正巴不得能拿他們這些叛逆的首級去向皇帝表功。
如今戰事不利,倘若中州保不住,他們除了往西逃竄,經荊州北部和京都府以南的山路,越過武關向西逃亡,投靠北涼或者南下投奔西蜀之外,再無他途。陽城若失,他們的退路也就徹底沒了。這點軍事常識高尚進還是有的,霍慶中自然更該懂才對,可如今,李苕那頭蠢豬,就因為鴻臚寺卿張澤楷那個狗屁不懂的老東西,把自家絕色的女兒張嫣獻給他做王妃,就對張澤楷言聽計從。高玥跟著他時,也沒見他對高家那麼老實聽話。
讓一個絲毫不知兵的張澤楷弄權,李苕能成事才怪,調霍慶中回許城?萬一後路被斷,那就只能等死了。高尚進沒想到霍慶中這個宿將,居然真的會聽李苕的調令,要從陽城到許城。因此他雖反對,卻也並未真放在心上。
可如今高廉接連失利,屢戰屢敗,早已威信全無,城中將領,又多是當初霍慶中帶出來的軍校,或者舊日路瑜明的麾下,時至今日,哪裡還會聽他高家父子的?非但如此,甚至竟然有人提議,要問罪高家父子戰敗之罪
以定軍心。所以,高尚進就算再怎麼反對,李苕也沒搭理他,而是直接按照張澤楷的“進奏”,派人往陽城去調霍慶中。
直到霍慶中從陽城率五千軍進了許城,高尚進才著實慌了。他雖愚笨,卻不算太蠢,知道父親高廉如今不在許城,憑他自己,根本就壓制不得張擇端,也說服不了李苕。於是,急忙跑到“王府”後院,去見姑媽高皇后。
高廉等人敗退出京時,並沒有把高皇后帶出京城,但隆德皇回京後,一是因為李苒的死而大受打擊,二是當時實在是太亂,急需他處置的事務也太繁重。因此,他雖下了一道廢去皇后封號,打入冷宮聽候處置的聖旨後,便再也沒顧得上她。
而皇后高蓉,見兄長和兒子事敗,知道這回怕是再無轉圜的餘地,留在京城,遲早都會被處死,她已然後悔,正是因為當初她那般寵溺李苕,才讓他整日不學無術,只知貪圖享樂,才會如此蠢笨。後悔也好,埋怨也罷,可眼下還是逃命要緊啊,畢竟哪怕只有一線生機,誰也不想就這樣坐以待斃。
好在她主理後宮多年,好歹宮裡還有幾個死忠於她的心腹。於是高皇后在這些心腹宮女太監的掩護下,順利逃出皇宮,離開了京城,一路喬莊改扮,歷盡辛苦,總算逃到了許城,跟依舊還在做著皇帝夢,整日稱孤道寡的李苕匯合。
高皇后聽高尚進詳細分析,也知道事情厲害。而且,出於女人天性的心細,她覺得,精通用兵的霍慶中,不可能會犯這種低階錯誤,霍慶中之所以會帶兵來許城,絕不可能是因為對李苕忠心,他一定是另有所圖。
顯而易見,李苕身上,能讓霍慶中圖謀的本就不多,時至今日,李苕身上唯一能有點價值的東西,除了他的項上人頭,怕是再也沒有其它了。如果拿下李苕和高廉的人頭,率所餘中州軍,向寧王李胤投降。那愛民如子,本就不願起兵戈的李胤,或許能看在免除戰火兵禍的份上,饒他霍慶中一條活命。
不得不說,高蓉所想,只對了一半。霍慶中確實打算斬殺高廉,李苕,以換取李胤停戰。
畢竟李胤興兵伐逆,喊的就是要殺李苕為太子復仇,殺高尚進以報長孫無病。如果高家父子和李苕都死掉,李胤便沒了繼續對中州用兵的藉口。而只要李胤停戰,霍慶中就有了喘息之機。
就眼下來看,李胤是不會讓豫州的汝陽王進中州的,而徐州和荊州也不過只是為他幫幫場子,博一個為國平叛的功勳名聲罷了。
至於接替他成為新任後軍將軍的顏景嗣,就算能打下陽城,也過不了陽關。陽關是他兒子霍子裕在鎮守,霍子裕原本就是他的副將,隨他掌管後軍多年,對於後大營的軍馬戰力和戰法,熟悉的很。後大營那些兵,在霍子裕手裡討不到好處。換句話說,只要李胤能停戰,中州也就等同於徹底停戰,就給了他霍慶中喘息之機。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