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思想仍然有一定參考價值。

《列子》的版本甚多,清人汪繼培曾取影宋本、纂圖互注本、明世德堂本、虞九章和王震亨同訂本參訂缺誤,刻入《湖海樓叢書》。今人楊伯峻先生以汪本為底本,復取瞿氏鐵琴銅劍樓所藏之北宋本(即《四部叢刊》之底本)、吉府本、鐵華館影宋本、《道藏》諸本(白文字、宋徽宗《義解》本、林希逸《口義》本、江遹《解》本、高守元集《四解》本)、元本、明世德堂本參校,於汪本頗多訂正,並吸取歷代注家解釋,著成《列子集釋》,於1979年10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是為《列子》一書最好的版本。本書的原文部分,以楊伯峻《列子集釋》本為依據,只作了個別訂正。校勘記也多采自該書,但為了節省篇幅,只採錄了少量的必須說明的部分,納入了註釋之中。標點有與《集釋》本相同者,也有與《集釋》本相異者。本書的註釋部分,引用或參考了歷代諸家的註釋,除《列子集釋》中已集錄者外,還參考了任繼愈先生的《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陳鼓應先生的《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5月版)、周克昌先生的《讀札記》(載《古籍點校疑誤匯錄四》,中華書局1990年3月版)等,有可從者擇善而從,無可從者賦以己意。本書的譯文部分,參考了楊伯峻先生的《白話列子》(嶽麓書社1990年4月版),但該書有多處漏譯(不知何故,漏譯達20多處),其中許多譯文也值得商榷,當然開創之功不應抹煞。筆者步楊伯峻等先生之後塵,理應有超過前人之處,但因水平所限,無論在標點、校勘、註釋與今譯方面,都必定存在不少錯誤與不妥之處,歡讀者批評指正。

尹協理

於古晉陽雙塔寺下

【天瑞第一'1'】

子列子居鄭圃'2',四十年人無識者。國君卿大夫視之,猶眾庶也'3'。國不足'4',將嫁於衛'5'。弟子曰:〃先生往無反期,弟子敢有所謁'6',先生將何以教?先生不聞壺丘子林之言乎'7'?〃子列子笑曰:〃壺子何言哉'8'?雖然,夫子嘗語伯昏瞀人'9'。吾側聞之,試以告女'10'。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11',四時爾。不生者疑獨'12',不化者往復'13'。往復,其際不可終'14';疑獨,其道不可窮。《黃帝書》日:'穀神不死'15',是謂玄牝'16'。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17'。'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訊息者'18',非也。〃

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19'。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20',故日易也'21'。易無形埒'22',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23',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24';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子列子曰:〃天地無全功'25',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26',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27'。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28';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皆無為之職也。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員能方'29',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沈'30',能宮能商'31',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子列子適衛,食於道,從者見百歲髑髏'32',攓蓬而指'33',顧謂弟子百豐曰:〃唯予與彼知而未嘗生未嘗死也。此過養乎?此過歡乎'34'?種有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