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權力難以擴張的政府。負債、債券市場、徵稅、納稅人,這些都是*憲政的磚瓦。
為什麼國有銀行上市不能培植創新文化?(1)
在新股上市停頓一年多之後,現在終於重新啟動。特別是加上即將完成的股改,中國股市應該比以前更像一個市場。遺憾的是,新股上市的機會仍然像以前一樣,優先甚至只對國有大企業開放。剛剛完成的中國銀行A股上市,融資200億元,這當然給中國股民和機構投資者帶來一份激動。接下來,工行還要再破紀錄,計劃在A股融資400多億元,並且是A+H股同步同價上市。這些天文數字的融資量的確說明中國股市的融資潛力很大。上市也為銀行等少數幾個還沒有改制的國有壟斷行業提供了一個改變經營模式、提高效率的途徑。
不過,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到目前中國股市還是一個基本為國有企業服務的市場,這不僅迫使證券監管部門和司法、執法權力機構繼續對上市公司的違規違法行為睜隻眼閉隻眼,使它們無法作為獨立的裁判和執法者出現在證券市場上,國家作為大股東有太多的相關利益;而且從根本上使中國股市無法在激勵創新、鼓勵創業方面起到實質性作用。只要股市還不對民營企業真正開放,培植中國的創新文化要麼是一句空話,要麼就只能繼續依賴香港和美國的資本市場。
中行工行上市和攜程百度上市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中國銀行A股上市從許多方面講都產生極大的震動。第一,由於上證綜合指數的特殊計算方法,中行佔該指數的權重高達20%,其價格波動對整個上證指數影響巨大,上市當天,中行股價跳空高開就使上證指數上漲73點。其次,隨著7月5日中行的上市,一場盼望已久的新股發行重新啟動的盛宴終於到來,讓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反倒有一種新的失落感。再者,對於流通市值才一萬多億元的A股市場來說,200億元的融資佔整個股市近2%。等工行上市一完成,兩家銀行的融資額將達到整個市值的6%以上。對任何股市來說,這當然是極大的事件。
但是坦率的講,這些國有企業的上市盛宴實在沒什麼令人激動的。當然,這是整個銀行業改制過程中必要的舉措,對中國經濟有著積極的意義。但,這些上市故事本身更多反映的是中國股市乃至中國經濟的畸形。本來,這種大公司的上市應該同時向我們帶來許多傳奇式的個人創業故事、個人或團隊創新精神,帶來一個個活生生的財富故事,以此透過媒體的放大效應激發整個中國社會的創新激情和創業文化。但是,中行、工行、中石化的上市不會帶來這些,對社會來說,它們更是抽象的故事。
相比之下,2004年的盛大上市,2005年的分眾傳媒、百度以及尚德的上市,這些不只是一個個單一事件,而是在每個公司的背後還有一個或者多個個人化的創業故事,陳天橋、江南春、李彥宏、施正榮,還有百度另外六位億萬富翁和一百多位千萬美元富翁,還有當年搜狐的張朝陽、攜程的沈南鵬、新希望的劉永好,等等。這些人都不僅年輕,而且就像我們中間的任何一個普通人一樣,不一定有特殊的家庭背景,他們的成功也不一定靠特殊關係。看到他們的故事,我們每個年輕人甚至長者都可以有一種“我也可以像他那樣創業!”的反應,創業文化和創新精神在美國就是這樣來的,只不過他們在過去150年裡已有了千千萬萬個這樣的激發創新的公司上市故事。如果許多讀者能像我一樣幸運,也能有機會親自與他們這些創業者面對面交談,你也會像我一樣不得不欣賞、崇敬他們的創業才華與創新激情。這些私人起家的企業,不只是一些成功的非人格化的公司法人,而且是代表中國未來的真實個人。
為什麼國有銀行上市不能培植創新文化?(2)
可是,這些激動人心的上市故事不是來自中國股市,而是來自納斯達克市場和香港聯交所。當國內股市基本只對國有企業開放時,中石化、中國銀行、工行上市當然也轟動,但背後沒有一個活生生的創業故事,不會帶動未來中國的任何精神,不管是創業精神,還是創新精神。
也談凱雷收購徐工
實際上,中國股市基本只對國有企業開放的負作用還不止於此,因為這意味著中國的金融資源還繼續被低效配置,錢還是重點用來幫助不斷產生虧損的國有企業和製造呆壞賬的國有銀行,而不是被投放到產生更多就業機會、提升中國經濟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另外,這也迫使中國民營企業無法融到足夠資金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的競標,使國有企業的股權差不多隻能賣給外資。換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