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十分美觀。

至清朝末年,徐珂《清稗類鈔》明確記載了獅子頭做法:“獅子頭者,以形而得名,豬肉圓也。豬肉肥瘦各半,細切粗斬,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蝦仁、蟹粉,以黃沙罐一,底置黃芽或竹筍,略加以水及鹽,以肉做極大之圓,置菜上,上覆菜葉,以罐蓋蓋之,乃入鐵鍋,撒鹽少許,以防鍋裂,然後,以文火乾燒之,每燒數柴把一停,約越五分時,更燒之,候熟取出。”

其所描述的獅子頭製法與今天完全相同,證明此菜在百年之前已經形成。

獅子頭演變至今,其大小、數量、形狀並無一定之規。古人習慣做4個肉丸,而現在各地做法、數量不等。天津淮陽菜館原佟樓餐廳做5個肉丸;北京和平賓館做7個肉丸;最多的要算江蘇鎮江風味,肉丸多達12個。另外也有菜館製成8個或10個,形狀和重量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精彩紛呈。

據說以獅子頭為名的菜餚已不下百餘個品種,配料豐富多樣,加蝦仁則稱蝦仁獅子頭,加冬筍則稱冬筍獅子頭等等。看來,人們都喜歡獅子這種傳統吉祥動物,故以其生動的形象喚起人們的食慾。

名滿江南的肺湯(圖)

蘇州有個小鎮叫木瀆,春秋時候,吳王夫差在靈巖山造館娃宮,由河道往宮址運輸木材,大批木排擁塞河道,小鎮因此得名。木瀆並無殊勝的景色,可是到蘇州遊玩的人往往會去木瀆,去的目的非為別的,僅僅為了到石家飯店品嚐肺湯。

石家飯店建立於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原名敘順樓,經營者為石漢夫妻,1926年傳至重孫石安仁經營時,改名為石家飯店,以京蘇菜為主。石家飯店真正聞名於世卻是于右任幫的忙。國民黨元老李根源退隱姑蘇後,住在穹窿山別墅,閒暇時常到石家飯店小酌。1929年,李根源邀于右任來靈巖遊玩,當晚在石家飯店為于右任洗塵。於老遊山玩水一天下來十分疲憊,喝到清新鮮美的魚湯,直覺口齒生香,渾身舒暢。於老酒酣之際求問菜名,堂倌以吳語回答“斑肝湯”。於老乃陝西人,把“斑肝”誤聽成“肺”,於是乘興賦詩一首:“老桂花開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肺湯”。20世紀30年代,于右任再次到石家飯店用饌,又題寫了“名滿江南”四個字。

“肺湯”本為於老誤聽而來,魚哪來的肺,但是于右任乃博學多識的名士,且於美食頗有研究,於是人云亦云,“肺湯”遂名揚天下。其實,就是斑魚,用斑魚烹製菜餚,早在清代時蘇州地區已經盛行。《隨園食單》記載:“斑魚最嫩,剝皮去腥,分肝肉兩種,以雞湯煨之,下酒三分、水二分、秋油一分。起鍋時加薑汁一大碗、蔥數莖以去腥氣。”斑魚體扁圓,深黑肚白,烹食肉嫩味美。朱彝尊在《斑魚三十韻》裡誇斑魚的味道可與河豚相媲美,並告訴人們,斑魚最好吃的是肝,食之口齒生香,而且還能解愁排憂。

《調鼎集》記有斑魚食法六七種,其中“斑魚羹”製法為:“斑魚洗淨,留肝洗淨,先將肝同木瓜酒和清水浸半日。魚肉切丁,同煮。臨起,用豆腐、冬筍、時菜、薑汁、酒、豆粉作羹。”但若以湯汁的鮮香純正論,還是以石家飯店的烹製方法更勝一籌。石家飯店的肺湯先將魚去皮,取出肝切片,同去骨魚肉一起放入碗中,配上火腿和菜心,一碗湯要用十幾尾魚的肝,以清湯煮就,味不失其鮮。魚肝肥嫩,浮於湯麵,鮮不可言。

吳歌《十二月魚諺》說“八月斑魚要吃肝”;《調鼎集》記,斑魚“七月有,十月止”。這都告訴人們吃斑魚肝的當令時節在丹桂盛開的中秋,如果錯過時節,去了只能撲個空。不過吃不上肺湯並不等於白跑一趟,石家飯店共有十大名菜,另外,於右仁的題詩仍鐫留於壁,一睹其墨寶,不亦幸甚。

久負盛名的彭城魚丸(圖)

魚丸的製作,相傳始於先秦。秦始皇酷愛吃魚,每餐無魚便食之無味,但又生性殘暴,一旦魚刺、魚骨梗住咽喉,便下令將燒魚的廚師殺掉。後來一位姓任的御廚奉命燒魚,自忖難免災禍,就用刀背狠狠地剁魚洩憤。誰知這一剁,奇蹟般地使魚肉和魚骨自動分開。此時鼎中的豹胎湯開始沸騰,御廚手忙腳亂地將魚肉搓成丸子,扔進鍋中。魚丸一個個漂浮於湯麵,潔白如玉,秦始皇吃過讚不絕口,當場以“皇統天疆鳳珠汆”名之。從此汆魚丸就作為一道美饌流傳開來。

宋代的魚丸菜餚稱“荷花魚圓”,是用清湯銀耳烹製,湯水清淡,以幾片新鮮荷葉點綴其間,魚丸浮沉,頗具情調;元代的魚丸是以羊尾和魚泥製成,魚丸經油炸,小如彈子,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