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奧斯曼帝國控制的馬其頓地區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民族與宗教衝突,巴爾幹地區的“和平局面”就此打破,而隨後爆發於1911年的義大利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巴爾幹地區的緊張局勢,由於在戰爭中奧斯曼帝國連吃敗仗,巴爾幹各國都有趁火打劫的念頭,於是在1912年3月,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簽定了軍事同盟條約,透過這一條約,兩國在政府公文和地圖上瓜分了馬其頓地區的大部分領土,只留下一小部分有爭議的領土等待將來俄國沙皇的“裁決”,以決定該領土的最終歸屬以及塞爾維亞能否在亞德里亞海擁有一個出海口。
這份同盟條約的簽定,無疑在巴爾幹這個“歐洲火藥桶”上插上了一根導火線,使得巴爾幹地區愈發顯得動盪起來,歐洲各強國的政客和外交官們不得不加緊斡旋,以避免一場可能導致歐洲衝突的巴爾幹戰爭。
但是歐洲強國外交官們的努力註定是徒勞的,因為就在前幾天,從巴爾幹的那些宮廷裡傳出訊息,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又簽署了一項新的軍事協定,而與此同時,巴爾幹地區的另外兩個小國希臘和黑山也正在與保加利亞進行著迫不及待的磋商這一切表明,一場針對奧斯曼帝國的巴爾幹戰爭正在緊鑼密鼓的策劃,為了擊敗奧斯曼帝國,巴爾幹地區即將出現一個“巴爾幹同盟”。
如果認為“巴爾幹同盟”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只是他們之間的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加入“巴爾幹同盟”的那四個巴爾幹國家都屬於外交上的騎牆派,是協約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都在極力拉攏的物件,對這四個國家的態度很可能將最終決定在將來的歐洲大戰爆發的時候誰將擁有更多的盟友。
所以,最近這幾天裡,歐洲各強國的外交官們都開始了忙碌,作為對歐洲乃至世界秩序都有直接影響的強國,英國和德國都向駐華公使發出了措辭嚴厲的訓令,命令駐華外交官們務必在巴爾幹局勢明朗之前解決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問題。
英國公使接到的訓令是:“無論如何都必須儘快平息事態,維持遠東穩定,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戰爭。”
德國公使接到的訓令是:“務必利用東北亞地區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強中國人尤其是那位總統先生的好感,以便為德意志的全球戰略服務,必要時,可以給中國人強有力的外交與資金支援,如果閣下認為有必要的話,東北亞地區可以爆發一場地區性武裝衝突,以便轉移俄國注意力。”
明白了兩位公使先生的使命,那麼也就不難理解這一號辦公室裡剛才的詭異氣氛了,因為英國政府的政策是避免戰爭,而德國政府的政策卻是不反對戰爭,這是針鋒相對,這雖然不符合歐洲利益,但是卻符合趙北的利益。
雖然現在不是與日本開戰的最好時機,但是作為一個歷史的穿越者,趙北心裡非常清楚現在的世界局勢,他之所以在對日交涉中不斷的做出強硬姿態,就是看到了歐洲的微妙局面,他相信,只要架勢做足,並謹慎的對待局勢的發展,那麼,或許可以透過英國政府繼續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迫使其在交涉中做出重大讓步,以此增加總統的威望,並進一步藉此加強對中樞權力的控制,完成他的下一步戰略。
退一步講,即使這次外交冒險沒有取得成功,並進而導致了中日戰爭的爆發,趙北也不會退縮,因為他已明白德國政府的遠東戰略是什麼,一旦戰爭真的爆發,德國的支援將是強有力的,但是這只是一個次要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趙北堅信,他的身後站著國民,四萬萬正在覺醒的國民,這才是他最看重的資本。
有四萬萬人的支援,這信心就是十足。
第510章 四萬萬(下)
中國現在需要和平,趙北不想跟日本打仗,但是他又不甘心就這麼在日本的軍事恐嚇政策面前退縮,他需要做出一個姿態,既是給國民看,也是給德國看,所以,不到最後關頭,趙北絕不會讓日本政府心滿意足的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理解趙北對英國公使朱爾典說的下面這段話了,這話既是說給朱爾典聽的,但更是說給德國公使聽的。
“朱爾典先生,我知道英國與日本是同盟,我也知道,日本欠了英國政府和財團一屁股外債,英國在日本擁有巨大利益,我更知道,在支援盟友的立場上,英國政府一向是很有信譽的,但是,作為一個擁有四萬萬國民的亞洲大國的領袖,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過去的中國了,在國內,我們的國民正在為這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發奮圖強,我們在用我們的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