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這麼仔細,也跟著從椅子上站了起來,順手從方逸的桌上摸出了一付放大鏡,然後對著作品看了起來。
在方逸家裡住了一宿。第二天的早上鄒鶴鳴就坐飛機飛回紐約去了。
等著這幅作品交接並不是這麼順利。在保險公司的問題上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保險公司並不敢判定方逸送到展廳的展覽的作品就是真跡,而日本博物館裡的作品是偽作。必竟人家那幅放在博物館裡也很久了,你這幅剛冒頭就說是真跡?
對於保險公司的說法,方逸不屑一顧:最後乾脆就放棄了保險,而是採用私人借出的名義,把自己手頭的這幅作品借給展廳用於展出。只是和擔保公司簽定了一份合同。
這樣這一條訊息就立刻傳了出去,等著展廳第二天一開展的時候,這幅畫的前面就圍上了一圈子的人,而且整整一天這幅作品前面的人都沒有減少過。
當天洛杉磯的媒體就如同獵犬一樣發現了這個新聞,第二天的時候,類似於《索福比幾年之內又犯下的一個相同的錯誤?》這樣的標題就出現在了加洲報紙上,然後一天之內擴散到了全美和歐洲。
這樣的標題讓世界拍行翹楚的索福比一時間大為緊張。而且索福比的應對動作也快,加洲這邊的報紙上提出質疑,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索福比就在自己的網站上否認自己犯了錯誤,並且聲稱自己自己的結論是科學而有俱的。同時宣佈下午的時候,索福比將在紐約舉行了現場的釋出會。
聽到了這個說法。方逸不由的一笑,所謂的科學有據那是建立在發現先後之上的,也就是說仿作先於原作出現,而且仿的水準還相當的高,這樣仿作被當成原作,成了基準,而原作呢反而沒有了這樣的基準,自然就被看成了偽作。
其實要識別的方式也很簡單,把兩幅作品放在一起,讓魯本斯鑑定專家來看,頂級的鑑定行即使是說不出什麼理由來,但是跟著自己的感覺也能說出究竟哪一幅更接近於魯本斯這個人!
對著索福比的釋出會,方逸是沒什麼興趣聽的。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巴黎己經傳來的訊息,波比勒的快速作品己經完成了,現在正在等著乾透之後就運上飛機,送到了洛杉磯來。
聽到了這個訊息方逸哪裡還有功夫關注什麼索福比的事情,不管他們怎麼說自己手裡都是正品。現在方逸拋開了一切心思,坐立不安的在自己家裡等著波比勒的作品運到,好讓自己大開界。
“小心一點兒!小心一點兒!”方逸連聲的對著負責從機場一直把畫運到自己畫室的畫廊工作人員說道,生怕把波比勒所謂的快速傑作弄的傷了。
看著四人把作品放到了牆邊,至於為什麼不放到畫架上,三米乘四米的作品還是靠著牆放更好一點兒。
一放好,方逸就對著四位工作人員點了點頭表示了一下感謝。四人也知道方逸是畫廊的大戶,點了點頭就魚貫的出了方逸的畫室。
聽說波比勒有作品過來,怎麼可能就只是方逸一個人,克希馬,魯德和阿爾圖爾三個人早早的就到家裡等著了!
“快點兒,把上面包著的帶子剪斷!”魯德對著方逸嚷了一句說道。
方逸轉著腦袋在桌上找了一下:“剪刀呢!”。
“用小刀!”克希馬說著就從口袋裡摸出了一個比大拇指還小的瑞士軍刀,然後開始割了起來。
方逸這個時候也找到了自己的小剪刀,四人動手沒用一分鐘就把外面的幾根捆著的線取了下來,一掀開外面的罩布,畫布就露了出來。
一看到畫布,方逸直接傻了,張著個大嘴巴呆呆的望著。不光是方逸魯德和克希馬三個全是這樣的表情,一下子四人全都呆住了!(未完待續。)
第483章欺上門來
四個人只所以同時表現出一付這樣的表情,當然不是因為波比勒畫的好。畫的再好也不能可讓四人同時都目瞪口呆,而是波比勒送來的畫布之上就打了一個底子,上面還有一條濺射痕跡,這條痕跡一看就知道是用畫筆甩上去的,而且還是那種吸油多的圓頭大筆。反正甩出來的痕跡什麼樣子大家都見過,沒見過的找只毛筆蘸點兒水往白牆上甩一下也就能知道了。
克希馬回過了神來,望著自己旁邊的方逸問道:“這就是波比勒的新作品?”。克希馬才不會裝模作樣的看著這個破玩意兒,然後點頭說好呢,這東西在他的眼裡算個屁的藝術!
方逸想了一下,還是有點兒不確定,心裡想著說不準兒是搬錯了什麼的,雖說機率太小但是不代表它不會發生啊。
阿爾圖爾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