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6章 第116集《妙法蓮華經》

卯三、喻唱滅有益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舍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佛陀一離開以後,我們看諸子發生了什麼事。

這個時候諸子聽到佛陀離開甚至於死亡,心中生起廣大的憂惱。這個憂惱就產生危機意識了,知道世間無常了,就作如此念想,說如果父親還在,他老人家的大悲心一定會憐愍我,而且隨時隨地可以救拔我們。如今舍離我們而去,而遠喪他國,那如今的我們只能夠孤苦伶仃地漂流於生死當中,沒有依靠了。所以心中常懷悲嘆、悲感,一方面對佛陀的滅度感到懊悔悲傷,一方面對自己的未來心生感嘆。所以這樣的一種悲傷感嘆,那正是他醒悟的因緣。他終於醒悟了,佛恩深重,法緣難得,而激發他過去的善根,開始精進修學。所以,他這種善根一起來以後,出離心、菩提心生起來以後,他就覺得,欸,這個藥是色香美味,於是當下服用,結果病毒就消失了。

所以,佛陀的入滅某種程度會激發眾生的出離心跟菩提心的善根,就是他的善根就缺那麼一點。佛陀知道陪伴不是重點。佛陀出世不是陪伴,他要想陪伴的話,他可以到現在還在陪伴。重點是能不能給你真正的利益,你要不要吃藥。所以佛陀的唱滅,離開以後,反而會激發眾生去吃藥、去修學。

這就好像說,古德講一個譬喻,說父母早逝的兒女更加地思念自己的母親。要從小是個孤兒,她失去了母親,她長大以後,更加地懷念她的母親。這為什麼?因為空缺而產生需求。

這個我自己有深刻體驗。我以前在佛學院當老師的時候,我發覺我們學生當中,那種一出家就來讀佛學院的會比較懈怠。因為他想說,我從淨人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佛法!所以他覺得學佛法是很正常的。你看我每天眼睛一張開,就有人替我說法。那麼這個人一路走來,從居士就開始親近佛法,從初級部到中級部高階部,他不會珍惜的。他修到一個程度就開始,就是整個人宕機了,就宕在那裡了,好也好不了,壞也壞不了。除非他離開學院,失去以後再回來,那就不一樣了。最用功的是誰?就是轉學進來的。他一開始到一個沒有佛法的道場,可能做其他的事情。耽誤了三五年以後,他覺得這樣不對,跟他的出家本意相違背。他來到佛學院,那他的精進是一天當兩天用,那對法的好樂、對法的恭敬,超過其他人。私底下提出問題的都是這些人,就是轉學進來的。因為他一出家沒有佛法,缺乏佛法,所以,空缺產生需求,需求產生精進。

這個就是佛陀為什麼要離開的原因了。所以你看,我們在佛學院裡面,凡是一出家或者在家居士就待在佛學院的,這個人他只有一種情況,就是暫時讓他離開。離開以後,他可能在外面參訪一段時間,他再回來,欸,不一樣了。就像佛陀一樣,佛陀暫時離開,然後再回來,這個時候大家就珍惜了。就這麼一個情況。就是“唱滅有益”,佛陀的離開能夠激勵眾生的精進。

卯四、喻本實不滅

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這個父親看到兒子在他暫時離開的時候就努力地服藥而痊癒,就很高興了,不久之後再一次地到來。

現在有一個問題,諸位!佛陀離開以後到哪裡去了?當然回到法身了,所以他能夠再回來。就是說,佛陀為什麼一次又一次地再來娑婆世界,然後離開以後再來?就是他背後有一個本門在支援他,所以本實不滅。就是說,佛陀憑什麼能夠片段地片段地度化眾生?因為法身常住,他有一個根本在支援他。

其實,佛陀的法身就是隨時知道(後面經文會說)他隨時知道哪些人善根成熟了。你不用跟佛陀講,你的往生的善根成熟了,阿彌陀佛絕對知道,他的法身一定知道。他也知道什麼時候會開始來跟你感應道交的。所以,佛陀為什麼能夠精準地知道什麼時候該來,什麼時候該離開?因為佛陀的法身是常住不滅的,這個是本門,是跡門的一個根本,它永遠支援跡門,知道什麼時候該出現,什麼時候該消失。所以佛陀是用二門度化眾生。

醜二、治子實益喻、喻上總結不虛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不也,世尊!

諸善男子!於汝意云何?難道真的有人能夠說這個良醫的暫時離開是犯了虛妄之罪嗎?難道他放棄了救拔諸子嗎?“不也,世尊!”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諸位!佛陀的現身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