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的身輪現大威德的神通妙用,來付囑流通跡本二門的教法,使令我們大眾未生信者生信,未解者領解,未行者起行。這就是〈如來神力品〉的含義。
佛陀說法,他如果講思議境,比方講善惡的業果、講十善法,說你佈施成就福報,你持戒成就尊貴身,那麼這個是可以理解的,講這個因緣果報就不用顯神通,講給你聽你直接就相信了。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生命是變化動盪的,所以痛苦。那麼痛苦當中,你就沒辦法掌控。如果你能夠掌握人生,你怎麼會讓你自己痛苦呢?而事實上,你不管福報多大,生命的變化性誰都掌握不了,你只能夠坦然接受,所以生命是痛苦的。而痛苦當中,我們結論是,生命不能掌控。所以,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而推論到,只有進入涅盤是最安穩的。而這個也是思議境,所以佛陀也不用顯神通。
佛陀會顯神通,基本上就是講不思議境了。就是這個理論超越我們六根的活動範圍了。
比方說佛陀講《阿彌陀經》。你說你業障深重,“但憑六字出乾坤”,你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就靠這個音聲引導你,“即眾生心,投大覺海”。這個事情不可思議,一個音聲能夠引導你的散亂心、顛倒心,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比方說《法華經》。說你的心是真妄不二的,說,欸,我現在打妄想,你打妄想的心就是真心。怎麼做呢?迴光返照。你迴光返照,它就變真心;你向外攀緣,它就變妄想。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我們一念心具足兩種面相,你說它是打妄想也對,但是它隨時可以變成真心,就看你要不要,看你方法對不對。這個真妄不二的概念,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我們每一個人同時兩種身份,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業障深重的凡夫,你也可以想成你就是大富長者的兒子,就看你要扮演什麼角色。你整天向外攀緣,你就是業障凡夫;你不斷地內觀真如,你就變成佛陀的真子。
佛陀一旦講不思議境,那說法就不夠了,只靠嘴巴講話就沒有用了,就是還要神通的輔助,就是口輪跟身輪要同時出動了,就是這個意思。佛陀口輪講了二十品,後面的八品就開始佛陀親自顯神通,或者佛陀就請這些菩薩出來顯神通,來證明《法華經》的真實性。
二、經文要義
法華妙義,乃諸佛所證之中道實相,難信難解。欲令流通後世,必先啟信;欲令深信,須假神通威力。是故佛現放光、彈指、動地等神力,令見聞者,信深而知囑重,發心流通妙法 。
《法華經》的妙義是三世諸佛所證的中道實相。中道實相,因地叫做一心三觀,果地叫做清淨法身。這個是不管因不管果都是難信難解的。所以,要流通如此的妙法,一定要先有信心,光理解不夠,有信心才能夠產生強大的願力。
那怎麼樣生起信心呢?那就不是講話可以解決的,那就要顯神通了。所以佛陀放光、彈指,乃至於使大地六種震動,主要以這三種神力,使令見聞者“信深”,產生堅定的信心,才能夠感受到佛陀付囑的殷切,才能夠真正地發願流通妙法。
這個付囑流通是佛陀親自擔任的,有兩品:一個是〈如來神力品〉,是佛陀先顯神通來斷疑生信;到了下一品,〈囑累品〉,佛陀就出言來殷重地付囑菩薩要發願流通。所以這一段偏重在斷疑生信,下一品偏重在發願流通,就這個地方有所不同。
乙一、明付囑流通 分二:丙一、菩薩受命弘經;丙二、如來摩頂付囑
我們看經文。回到三百一十八面,我們看乙一的“明付囑流通”。付囑流通有〈如來神力品〉跟〈囑累品〉。我們先看第一科的〈如來神力品〉。神力品當中有兩段,先看丙一,菩薩受命弘經。
丙一、菩薩受命弘經 分二:丁一、長行;丁二、重頌
丁一、長行 分二:戊一、菩薩受命;戊二、佛現神力
戊一、菩薩受命
先看第一段的“長行”,看“菩薩受命”。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湧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爾時”,佛陀講完前面的跡門的佛慧跟本門的功德以後,就二十品講完的時候,有一千個世界微塵數這麼多的菩薩,這些菩薩是怎麼來呢?從地湧出。我們知道,法華會上有的是本土的,比方說彌勒菩薩,這些是屬於本土的;有的是從地湧出的,就是過去佛陀教化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