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是宏輔也正好是跟曹操自盧龍而入的遼東啊。
原詩共十六句,大意為詩人行於遼東,見虜騎縱橫,而深恨朝廷御之不得法,若有昔日李廣一般的名將坐鎮,乃可懾服外侮,使不南侵——斯人已去,我誰與從,遙望關河,不禁感傷: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鬱紆。”
這首詩乍想起來,其實很好修,因為所押的尾字在漢音中韻母也都很接近,除了一個“驅”字出韻外,其它都不用改。當然啦,是勳不會原文照抄——他跑到襄平來,難道是來懷念李將軍的嗎?既然說了因時事而作,當然要字字契合,才能以詩代言,來遊說在座的遼東群臣啦。
所以開篇先照抄“東出盧龍塞”,然後第二句就改了,沒有啥“浩然客思孤”,而述自身所來——“擁旄駕長車”。我是奉了朝廷之命,手持節旄,乘坐馬車,東出盧龍,到你們遼東來的哪。然而途中所見:“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這漢兵不是指的曹兵,而是指的公孫度的遼東兵,那意思是:你們遼東的漢兵還在防備胡人(烏丸)的侵擾啊。
接著:“邊塵漲北溟,虜騎遮道呼。遼東兵雖銳,方伯意猶孤。”“方伯”就是說的公孫度了,仿如一鎮諸侯,為朝廷牧守北疆,然而兵馬雖盛,終是孤旅,恐怕難以抵擋囂張的胡騎。
“相國乃奮纓,按劍出皇都。總戎掃瀚海,一戰斷單于。”知道你們守備遼東相當辛苦,因此丞相大人便親自率兵前來接應,好在天心所向,一戰而“斷”單于之首——你以為大軍前來是為的啥?就為了追二袁?錯啦,是為了救你們啊!
然後隨口加了四句,極言自軍之盛——“鐵甲三十萬,驃姚百千餘。聞戰皆踴躍,虜首割為膴。”我有三十萬大軍,成百上千的名將,將士們聞戰則喜,要割取胡虜的首級來祭告上蒼。爾等怕是不怕?
最後四句收尾:“應懷感激心,茲效縱橫謨。行過黃金臺,昭王亦丘墟!”我們千里來援,為你們掃清胡虜,你們就應當心存感激,投效我主,聽其所命。我來得時候,在燕地看到了黃金臺的遺蹟,當年燕昭王何等意氣風發,如今不也變成一掊塵土了嗎?燕國又何在?妄想割據北邊,千秋萬世,真有那麼容易嗎?
其實這首詩,是勳在路上就已經開始構思了。他跟著曹操北征三郡烏丸,王粲王仲宣為了作詩,竟然要求跟著,是勳不禁心想,倘若仲宣要求我也以詩應和,到時候怎麼辦?我的詩名與他不相上下,結果經此大戰,他華彩的詩篇是熱騰騰出爐,到我卻無一字記述,會不會被人笑話呢?所以早就想著,我起碼得作上一首,好將來應付差事。
今日宴間,既然柳毅相請,遼東群臣應和,是勳乾脆就把自己原本的構思小小修上那麼一修,加上警告公孫家的詞句,傲然吟出。座中都為士人,雖說學問大多不怎麼的吧,要他們作詩困難,但是勳這首詩言不甚古,要想聽懂其中含義,還是沒有問題的。眾人先是隨口喝彩,然後各自沉吟。
柳毅暗中苦笑,說我想堵你的嘴,結果你利用詩歌,還是開始了遊說啊——傳聞是宏輔不但文章超群,而且巧舌如簧,最善搖動人心,還真是沒有說錯。好吧,你詩也作了,該說的話也都說了,可千萬別再加以展開、鋪陳了,趕緊一拱手:“得聆華章,不勝傾慕。人言不虛,宏輔果當世之文章魁首也!”
是勳假裝謙虛地擺擺手:“不敢,論文,吾不如陳孔璋,論詩,不如王仲宣,安得敢言魁首?”卻聽王建在旁邊顫聲問道:“曹……朝廷之師,果有三十萬眾否?”
柳毅不禁橫了他一眼,心說你這人有病啊?是勳說三十萬就是三十萬?就把你嚇著了?我一個勁兒攔著不讓他提時事,都沒能攔住,哪兒架得住你老兄再往深裡問啊?不等是勳回答,趕緊插嘴:“詩者詩也,正不必著實。”你可千萬別信。然後再端起酒杯來朝向是勳,笑著問道:“宏輔祖籍營陵,然毅前在營州,未聞州中有是氏也,為何?”
是勳不知道他又在試探,只當是故意轉移話題,不讓自己去動搖王建等人之心。本來不想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可是既然有問,也不好不答:“子剛兄所謂前在營州,乃公孫將軍所署營州刺史任上之時耶?彼時黃巾肆虐,袁譚入青,家伯父乃舉族南遷至徐州矣……”
正想順著這個話頭,表一表曹操如何芟夷群雄,曹軍如何戰無不勝,卻又被柳毅搶了話頭,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