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崔次龍回到老家後,不到半年便亡故了。”

“可惜了!”跟在馬後的藩臺府中的僕人,不經意地發出了嘆息。

大家都不再說話了,默默地向西南方向繼續走著。在路邊的一家酒店吃過午飯後,又接著趕路。

“大人,晉祠到了。”葆庚勒住韁繩,指了指前方。

張之洞抬頭看時,前面果然現出了一個有著百餘間房屋的建築群落。三人下了馬,葆庚、王定安一左一右護著張之洞向前面走去。大根和另外兩個僕人各自牽馬跟隨。

張之洞說:“過去讀《 水經注 》,知道晉水發源處有唐叔虞祠,是北魏為紀念週武王之子叔虞而建。以後歷朝歷代圍繞著唐叔虞祠都興建了不少殿堂,從而形成現在的晉祠局面。葆翁你給我說說,這晉祠有哪些主要的殿堂樓閣。”

葆庚說:“這個我說不來,鼎丞於此素有研究,讓他說給大人聽吧!”

“我也說不全,先說幾處,過會我們慢慢看。”王定安摸了摸尖下巴,說,“武王原本封叔虞於唐,故而酈道元稱之為唐叔虞祠。後來叔虞之子因晉水流唐國而改國名為晉,唐叔虞祠也便稱作晉祠。晉祠之名便這樣傳下來了。兩千多年來,晉祠不斷擴大,後世興建的主要建築有:唐碑、鐘樓、鼓樓、獻殿、魚沼飛樑、聖母殿、苗裔堂、晉溪書院等等。”

“這麼多的殿廟樓堂,我們如何看法?”張之洞笑了笑說。

王定安答:“大多數殿樓,只要望一望就行了,非看不可的是晉祠三絕。”

“三絕!’張之洞問,“哪三絕?”

王定安掰著指頭說:“一絕是晉水之源難老泉、善利泉、魚沼泉。”

“泉水到處都有,晉祠的泉水絕在何處?”張之洞打斷王定安的話。

“晉祠之泉絕在水溫上。”王定安答,“這三道泉水都是溫泉,一年到頭水都是暖暖的,像是柴火燒熱了一樣。一年四季水溝裡都有青翠碧綠的大葉草,即便寒冬臘月,所有的樹葉都凋零了,這水溝裡的大葉草依舊綠得可愛。溫水碧葉,這是晉祠的第一絕。”

“如此說來,真是一絕了。”張之洞面露喜色道,“過會我倒要親手試試,親眼看看。”

葆庚指了指前方說:“前面就是溫泉了。”

“好,我們去看看。”

張之洞說著,不由得加快了腳步。走過幾十丈後,迎面是一座並不很大的古老殿堂。王定安告訴張之洞,這就是獻殿。這是擺設祭祀供品的場所,建於金代。穿過獻殿,迎面而來是一條兩丈餘寬的溝渠。王定安興奮地說:“大人,這就是晉水源頭三泉之一的魚沼泉了。”

葆庚也快樂地說:“這是晉祠三絕的第一絕。”

張之洞見這溝渠裡的流水果然晶瑩透明,一塵不染。定睛看時,渠底的確長著不少闊葉草。這些草葉綠得油亮油亮的,如同一片片薄薄的翡翠沉浸在水中,可愛極了。他記起李白詠晉祠的詩句來:“晉祠流水如碧玉,傲波龍鱗沙草綠。”一點不假,寫的是實景。他把手伸進水中,果然暖暖的,高興地說:“不錯,的確是溫泉。”

“大人,我們過橋到對岸去看看聖母殿。”葆庚滿面笑容地建議。看著撫臺剛才以手試水的孩子似的舉動,他對今日的這個安排甚是滿意。

葆庚、王定安等人簇擁著張之洞向橫在魚沼泉上的石橋走去。

“大人,您細細地看看,這橋與通常的橋有不同之處沒有。”

剛踏上橋面,王定安便饒有興致地提醒張之洞。

張之洞將腳底下的橋仔仔細細地看過一遍後,發現真有好些與眾不同的地方。

這座建於北宋年代的石橋,由三十四根石柱支撐,石柱則是豎在蓮花形的石礎之上。石柱之間用石枋相連,石柱之上安置斗拱,斗拱上鋪著橋面。橋的東西連線著獻殿和聖母殿,南北兩翼下斜至渠岸。從上面俯瞰,此橋則呈一個十字形橋樑。這在中國數不清的大小橋樑中極為罕見。

張之洞拍打著光潔潤滑的白玉欄杆,撫摸著橋頭神態勇猛造型逼真的一對鐵獅,感慨地說:“這等巧思豪舉,千餘年來竟然無人敢仿造,更無人能超過,真正的不容易。”

說話間,三人踏過飛樑,來到晉祠的中心建築聖母殿。

北宋天聖年間,仁宗皇帝追封唐叔虞為汾東王,又為其母邑姜修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取名聖母殿。此殿前臨魚沼,後傍險峰,氣象壯觀。宋徽宗崇寧年間首度整修,從那以後元明兩代雖多次修葺,但仍保留宋代的形制和結構。此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