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更重要的人了。
對此,萊拉還能說什麼呢?說你們這些人不要再鬧了,我能看見未來的走向?我知道這些書在不久後就會火遍全球?
真要這麼說,她估計就會被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就像那些人希望由市場來印證她的失敗,萊拉也抱著同樣的想法,希望由市場告訴那些人,她才是真正正確的那一個。同時她也要藉此來向集團中其他公司證明,聽話跟著她走的人會有肉吃,不乖的人則會被事實打臉,還是啪啪帶響的。
別看萊拉是掛著代理總裁的頭銜空降下來的,大家對她的印象更多的還停留在好萊塢大導演上。可能集團內部的一些人對她很看好,股市上波動則顯示很多買了他們股票的人並不看好她的接任。
沒人會否認她的天才,如果她能跟在奧斯維德身邊學上幾年,人們會很高興她的接任,並相信她會帶領莫蘭集團站到更高的地方。
問題是她是因為意外突然接手的,老爺子甚至陪著他的妻子到國外修養去了。不少有內部訊息的人更是得知他將總裁的許可權全權交到了萊拉手上,而不是隻讓她頂個職位,背後還是由他來處理事務。
所以在萊拉剛接手集團沒多久的時候,集團的股票就掉了一些。雖然掉的不多,大概一股掉了不到一美元的樣子,但仍可以看出人們對集團管理的觀望。
在這種情況下,萊拉其實更需要一場大勝仗來讓自己坐穩這個位置。
她檢討過自己的做法,不能因為在投稿裡看到後世賣的很好的幾本書就迫不及待地定下來,還在沒有任何調查的時候就決定要把改編權等各種版權拿到手。
即使她知道在書出版後會帶來的銷售狂潮,現在它們的作者還只是普通人,有的人甚至比普通人還要過得更艱辛。在作者沒有名氣,書稿也沒有被證明是有潛力之前就花那麼大代價定了個最高階別的宣傳策略,別說是智囊團的那些人,就是普通職員也會覺得太危險了。
之所以現在除了智囊團的人還沒有其他人反對她的做法,主要是她以前在其他方面的成績太優秀了,讓人很容易對她產生信賴。但這種信賴是極不穩定的,只要她這次失敗,所有這些信賴就會轟然倒塌。她也會成為一個“應該回到導演的位置上”的失敗者。
到時候外界會因為她的失敗進行新一輪的股價暴跌,那樣集團的損失就不是宣傳那些書的幾百萬上千萬,而是要以億來計算的虧損了。
如果真讓事情如此發生,萊拉繼承人的身份恐怕都會變得不穩。沒有人願意自己的上司是個失敗者,而且還是一個聽不進勸告的獨裁者,不要忘了在她做出那些“錯誤的決定”前,智囊團的人早就一次次勸阻過她了,可她就是不聽。
這無疑是智囊團最希望看到的情況,他們倒不是希望集團因此倒閉,因為他們知道真要到那個地步,奧斯維德肯定會回來主持大局,有他在,就像多個根定海神針一樣,可能一開始還有些波瀾,絕對很快就會被他給壓下去。縱橫幾十年的新聞大亨,被這麼點事情就給打垮了可怎麼行?
而且集團要是倒了,他們想要再找這麼一份合適的工作也不容易。又有成就感,又能享受高高在上指點江山的感覺,還有大把的錢可以賺,這麼好的工作誰也不會蠢得白白丟掉。雖然他們可以跳槽到別的地方,可他們能做的工作也只有這些,換成其他地方又有多少能趕得上莫蘭集團的規模呢?
所以無論是智囊團,還是萊拉,又或者是奧斯維德以及公司的職員,還有外界關注的那些人們都在瞪大眼睛瞧著萊拉的第一項工作做的怎麼樣。
第891章 登上暢銷書榜
結果可想而知,知道未來發展狀況的萊拉“隨便挑出來的幾本書”,在投入了大方的宣傳後,終於等到了收割果實的時候了。
在眾所矚目中,上市第一週就有書闖進了暢銷榜。
當然,只是第一週的話大家也不會太在意,畢竟投入了那麼多宣傳的資金,若是達不到這個數字也太差勁了。稍微能看得進去的書,在經過這種程度的宣傳包裝後,也會賣的很好。
要知道是不是真的被讀者喜歡,一個要看後續的銷售數量,另一個就要看讀者和評論家的書評。
一本書好不好,出版社說沒有用,廣告上說的也沒有用,讀者才是最後的審判者。
而活躍在社交網站的評論給出了最直觀的感想。
“太喜歡這本書了。願意一直沉浸在書中的世界,再不想醒來!”
“這一定是最浪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