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興奮地道:“哥哥說得對。壽張己是我梁山天下,怕他鳥。小弟倒是相中了壽張城邊的一塊地,可以做這個田徑場。雷兄弟,咱們現在就去轉轉。”
“等等,”齊小遠沉吟道,“如果田徑場設在城邊,就要從城裡鋪一條大路直通那裡,在路邊和場外多蓋些房子,就是小商鋪那種。”
林沖道:“小商鋪?有什麼用?”
齊小遠道:“房地產開發。”見林沖一臉懵懂,又道,“到時體育場必是軍民雲集之地,蓋好商鋪,可以租售給商販。咱們又多了一項收入。”
這下林沖懂了,笑道:“這就去辦。”
“接下來,就該興辦學校了。”齊小遠喃喃地道,“還有好多事……”
第十六章 鹽梟(1)
“孫伯純史館知海州日,發運司議置洛要、板浦、惠澤三鹽場,孫以為非便。發運使親行郡,決欲為之。孫抗論排沮甚堅。百姓遮孫,自言置鹽場為便。
“孫曉之曰:‘汝愚民,不知遠計。官買鹽雖有近利,官鹽患在不售,不患鹽不足。鹽多而不售,遺患在三十年後。’
“至孫罷郡,卒置三場。近歲連、海間,刑獄、盜賊、差徭比舊浸繁,多緣三鹽場所置積鹽如山,運賣不行,虧失欠負,動輒破人產業,民始患之。”
這是《夢溪筆談》記載的一個典故。孫伯純確實是個好官,上抗發運使而下導百姓。不過上下皆不領情。孫伯純走後,洛要、板浦、惠澤三鹽場終於建立,淮北鹽場開始興旺,年產鹽近四十八萬擔。
於是“自古煮鹽之利,重於東南,而兩淮為最,”“兩淮鹽稅甲天下。”其中淮北鹽場因靠近淮河入海口,中轉運鹽最為便捷,生產規模後來居上,超過了淮南鹽場。
孫伯純預言的後遺症也隨著來了,流寇盜賊橫行無忌,徭役賦稅連年增加,走私販私活動猖獗,百姓的日子比有鹽場前更加難過。
北宋自蔡京創行鹽引法,採用特製的官袋裝鹽,標上斤重,封上印記,登記入冊,一袋稱為一引。鹽引分為長引和短引,長引銷往外地,限期一年;短引行銷本地,限期一季。鹽販繳納包括稅款在內的鹽價,領取鹽引,憑引運鹽行銷。到期鹽未售完,即銷燬鹽引,鹽充於官。
如此嚴苟的鹽法,導致引價日增。官鹽既貴,私鹽愈多。走私隨即猖獗。另外還有鹽官違禁販運,權貴化名買引,加價轉售,而使官鹽積滯不銷。
茶葉的專賣與鹽差不多,朝廷在淮南的蘄、黃、廬、舒、壽、光六州設定了十三個山場,官府要預先支付給六州產茶園戶“本錢”。茶戶則每年要向官府輸納歲課,名曰“茶租”,以茶折稅,多餘的茶葉要全部售予山場,
山場再把茶葉運送到江陵府、真州、海州、漢陽軍、無為軍、蘄口的六榷貨務,即六大茶葉市場。
商人販茶,必須先到京師榷貨務交納現錢或金帛實物,領取“茶引”,再到六大茶市憑引換領茶葉,運銷各地;也可直接到六大茶市交納金帛,“計直予茶如京師”。總之,專賣制度很嚴密。走私亦隨之興盛。如今茶禁己廢,十三山場也陸續罷撤,但茶市隨即為商賈壟斷,價格依然高昂。
多數人日子過不下去,必有少數人肥得流油。晏鐵彪即為這少數人中的頂尖人物。
晏鐵彪是準北鹽場的大鹽梟,亦是海州大茶商。他排行第二,本與他的長兄晏金彪分掌茶、鹽。在一次販私中,晏金彪被另一夥鹽梟黑吃黑,當場打死。晏鐵彪便接掌了全部大權。江湖傳說,晏金彪之死,是晏鐵彪設下的圈套。
在海州一帶,晏鐵彪有“二知州”之稱。晏氏家族長期把持當地茶、鹽市場,在朝中頗有背景,上結官府而下交綠林。晏家本身也有子侄在茶、鹽場為吏,掌握核對發放茶、鹽的大權。
此外,晏鐵彪也是個武功高手,與兄長晏金彪皆拜當時的道門第一高手“靈應子”包道乙為師,學得十八般武藝無所不精,尤其擅使槍法,一手“追魂槍”法不知刺倒過多少好漢,贏得“槍神”的綽號。
在武林中與盧俊義齊名,號稱“南晏北盧。”為人也是仗義疏財,因此招羅了大批江湖亡命,擁有兩千人的私人武裝。
這般勢力,在當地自是一手遮天,氣焰囂張。當地大小茶、鹽官兒,對晏家無不唯命是從。
晏鐵彪的私宅,在海州知州衙門的後巷,宅院佔地面積比州衙還大,院牆一色的青磚,又高又厚,院裡養著十幾條惡犬。整條巷除了從後門進出州衙的胥吏、公人,就是晏府的家丁,兩邊巷口終日有三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