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老圩趙坪鋪
一、百年老圩趙坪鋪
食鹽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古人云:鹽出五味,無鹽做什麼菜都無味。
古時的湖南不產鹽,湖南人要吃鹽,湘西和湘北的要到二、三千里以外的四川自貢去販運;湘東和湘南要去一、二千里的廣東省連州去挑運。因為路途遙遠,運輸成本很高,所以鹽比米貴,俗稱“鬥米一斤鹽”大約相當現價的十倍以上。貧苦百姓吃不起鹽,就挖馬桶邊的土來“熬硝”。因為硝有鹹味,價格便宜,就用“硝鹽”做菜吃。吃多了脹肚子,發怪病死去。
聽大人們說,挑“南鹽”不但路途遙遠,而且很不安全,沿途都有土匪打劫,有時人財兩空。因為利潤大,鹽商們仍然會一次僱傭二、三十個挑夫,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去廣東連州販運食鹽。
那時候的衡陽、祁東、邵東、雙峰、婁底、漣源的人要到廣東連州販鹽,以途經關帝廟、趙坪鋪、熊羆嶺這條路最近。以邵東為例,他們第一天趕到關帝廟打中伙,下午就可到趙坪鋪過夜,第二天過熊羆嶺趕到祁陽縣城。然後途徑零陵,雙牌、道縣、寧遠、 藍山,翻過南嶺就到了廣東連州。這一路從北向南,連綿七、八百里道路,都用青石板或鵝卵石鋪砌而成,最狹的地方也有一米多寬,人走馬跑,暢通無阻,人稱百馬大道。每日裡人嘶馬叫,絡繹不絕,一片生機盎然。
一路被土匪強盜打劫風險最大的路段,北有黃泥嶺,南有熊羆嶺。往南去的商販怕搶錢,往北迴的商販怕搶鹽,特別是黃泥嶺難過。因為黃泥嶺地處衡祁交界,是個“兩不管”的地方。加之從趙坪鋪到黃泥嶺,連綿20多華里都是群山峻嶺,森林密佈,人煙稀少,是土匪藏身和打劫的黃金地段。土匪們等挑夫把鹽挑到了黃泥嶺,他們才以逸待勞,就可輕易得手。到這時,鹽的身價也翻到了最高點,所以搶鹽比搶錢划算得多。
為了對抗土匪,鹽商們一到趙坪鋪就不敢勢單力薄地過黃泥嶺,即使上午就趕到了趙坪鋪,也要在趙坪鋪住一晚,等鹽商、挑夫越聚越多,才在第二天趁大白天,成群結隊,快速透過黃泥嶺。
有商賈就有市場,大約在明末清初,趙坪鋪便自然地形成了小口岸。每逢農曆一、四、七,四鄉八野的鄉民們便自動地聚集到這裡來趕圩。不管烈日炎炎,還是天寒地凍,趕圩日風雨無阻,雷打不動。熱鬧時有二、三千人,冷場也有上千人。繁榮時,三、四十頭豬肉半天可賣完。
1930年修通了湘桂公路,1938年湘桂鐵路通車,使趙坪鋪這個在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小地方,與東邊的洪橋和五十多公里以外的衡陽市,及西邊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桂林市都有了較為緊密的聯絡。所以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成了趙坪鋪發展的鼎盛時期。
趙坪鋪有百幾十戶人家,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小商小販。他們無地可種,有的只是幾分薄土,只好做點小生意,開個小店鋪,或擺個小地攤,或肩挑背扛,販點貨來掙幾個小錢,養家餬口。
那時候趙坪鋪的加工業和服務業甚為發達,如釀酒坊、榨油坊、夥鋪、中藥鋪、桶匠鋪、棺材鋪、雜貨鋪等各行各業應有盡有。並且,大多數的同行店鋪都有好幾家公平競爭。
趙坪鋪隨著人越聚越多,也促進了娛樂業和賭博業的興起和發展。彭良生創辦的祁劇團是當時祁陽縣最大的祁劇團。頂盛時期有一百多號人,肖玉枚、紅辣椒、陳翠翠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湘南當紅的角色。當時的趙坪鋪有三、四個賭場,日夜開賭,逢圩日參賭人員有數百人。
趙坪鋪像個巨大的“C”字。“C”字的北面是修鐵路時堆起來的人造山樑,成了“C”字的背脊。“C”字的東面是矮山和向西傾斜的緩坡,矮山上長著茂密的松樹和慄樹。緩坡是一級一級肥沃的坡土,上面稀稀落落散佈著油桐樹。
南面是“C”字的“口”,我家的榨油坊就在“C”字 “口”的西面。榨油坊前面是一口大塘,人稱“圩廠塘”,正方形,足有五、六畝水面,最深處達五米以上,雖有村民常在塘邊衝馬桶、刷夜壺,廢水和廢渣也直向塘裡排放,但因為常年放養著各種家魚和雜魚,淨化水質功能強,所以在我孩童時代的記憶裡,也未見過嚴重的汙染。即使偶爾出現一些富營養現象,但只要下場大雨,巨大的山洪也能把所有積聚起來的汙垢,統統從溢洪道排放出去,一會兒雨過天晴,塘裡的汙物蕩然無存,又是魚翔淺底,翠鳴柳梢,頓顯一片清新盎然的氣象。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二、自報家門
二、自報家門